|
韓國前外長、泰齋未來戰略研究院的院長金星煥(中評社 許思悅攝) |
中評社北京7月6日電(實習記者 許思悅)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近日開幕,來自全球的專家學者齊聚北京,共商國際秩序變革之道。7月4日下午舉行的“中等強國與多極世界”專題討論中,多位國際知名外交官和學者就中等強國在多極化世界中的獨特作用展開深入探討,為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秩序提供了新思路。該專題討論由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李彬教授主持。
韓國前外長、泰齋未來戰略研究院的院長金星煥在發言中闡述了中等強國在全球治理中的獨特作用,他以MIKTA(墨西哥、印尼、韓國、土耳其、澳大利亞)為例,指出這一非正式機制在氣候變化、疫情應對、貿易改革和數字治理等領域推動了多邊合作。他強調中等強國的定義不應僅憑GDP或軍事實力,而應關注其多邊主義承諾、調停能力和建立議題聯盟的靈活性。中等強國可發揮三大作用:一是通過外交斡旋促進衝突對話,二是在氣候、發展等領域設定議程,三是依托非殖民歷史背景充當信任橋梁。同時,他承認中等強國面臨大國依賴和國際機制邊緣化等限制,呼籲通過創新多邊機制、加強民間合作來突破約束。他特別敦促中等強國超越“弱國心態”,成為機制建設者與分裂彌合者,同時要求大國重視中等強國的倡議,以共同維護多極世界的和平繁榮。
印度尼西亞前外長、普拉提亞大學榮譽教授哈桑·維拉尤達指出,在當前多極化世界中,儘管大國在地緣政治議題上分歧加劇,但在應對全球衛生危機、打擊恐怖主義和控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方面仍存在共識。然而,基於《聯合國憲章》的國際秩序日益脆弱,全球機構改革進展緩慢。在此背景下,中等強國憑借外交影響力和區域領導力,填補了大國競爭留下的真空,成為維護穩定與推動多極化的關鍵力量。他以印尼為例,說明中等強國在三大領域的貢獻:一是協調競爭集團間的緊張局勢;二是規則制定,推動環境保護、人權等國際規範;三是治理創新,即通過區域論壇和跨境合作項目彌補全球組織的失效。同時,他強調中等強國的影響力取決於內部凝聚力、戰略聯盟和領導力,若出現威權統治等問題,其作用將受限。
印度前外交秘書、國際中心主任薩仁山提出以G20成員國作為中等強國的實際參照標準。他認為G20的成立本身就確認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特別是在經濟治理領域,新興經濟體已獲得與發達國家同等的參與權。但他強調這種多極化具有不對稱性:經濟領域的多極化程度遠高於安全與軍事領域。薩仁山特別提出技術權力將成為國際力量對比的新維度,指出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的分布可能比經濟軍事力量更集中。他注意到美國已開始限制人工智能技術擴散,這將加劇權力失衡。在此背景下,他認為未來國際秩序可能呈現區域性鬆散結構,由大國與中等強國共同維護地區安全與經濟合作。最後,他提出中等強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等跨國議題時,即使能力有限仍能發揮關鍵作用。他特別強調當前全球治理缺乏道德引領,中等強國應在規則制定和道德重建方面承擔特殊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