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最新消息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評編譯:美對伊朗解法不適用於朝鮮無核化
http://www.crntt.tw   2025-07-07 01:07:42
  中評社首爾7月7日電(記者 崔銀珍編譯)東國大學名譽教授、前統一研究院院長高有煥在《中央日報》專欄中指出,在美國成功對伊朗核設施實施突襲與精確打擊並促成停火的背景下,美國也可能在朝核問題上受到動用軍事選項的誘惑,而一旦如此,局勢升級將可能對韓國構成災難性的後果。他強調,與以往相比,當前在解決朝核問題上更需要投入大量的創造性努力。文章編譯如下: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於本月23日對伊朗境內的關鍵核設施進行了精確打擊。美國從本土出動搭載尖端地堡破壞炸彈GBU-57的B-2轟炸機,特朗普總統聲稱已徹底摧毀了伊朗的鈾濃縮設施。過去美國在朝鮮無核化問題上因猶豫不決而幾乎失敗的經驗,可能是促使其此次突襲的原因之一。

  看到美國攻擊伊朗核設施的場面,朝鮮自然會感到緊張。朝鮮外務省發言人譴責此舉為“侵犯主權和違反國際法”,正是這種緊張情緒的體現。實際上,國內外專家紛紛擔憂,美國的軍事選項可能再次被視為解決朝核問題的最後手段。

  美曾於90年代考慮打擊朝鮮核設施

  美國曾一度考慮對朝鮮的核開發設施發動攻擊。1993年,朝鮮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並試圖通過處理寧邊核反應堆中產生的廢燃料棒製造核武器。對此,克林頓政府曾計畫對寧邊核設施實施“外科手術式的精確打擊(surgical strike)”。對此有所察覺的金泳三政府強烈反對,理由是朝鮮在遭受攻擊後很可能會對韓國展開報復。在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的斡旋下,雙方得以避免軍事衝突。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威廉·佩里在回憶錄《走在核邊緣》中表示:“打擊方案雖已設想,但只是最後手段”,“我們首先考慮通過外交手段這一最優方式解決問題。”之後,朝美繼續展開協商,並於1994年10月達成《日內瓦核框架協議》。此後,在排除軍事選項的情況下,通過《9·19共同聲明》(2005年)、《2·13協議》(2007年)、《2·29協議》(2012年)等,不斷重復“凍結換取補償”的模式,即“朝鮮製造危機後再進入談判”的過程。美國將朝鮮核問題視為“可控的威脅”,並未劃定“紅線(red line)”。而在美國一方面等待朝鮮政權崩潰、另一方面將朝鮮威脅論作為對華戰略工具進行“戰略性忍耐”的過程中,朝鮮卻加快了核武器技術的進展。最終,特朗普總統在今年1月就任後,甚至稱朝鮮為“核國家(nuclear power)”。可以說,美國在儘管擔憂局勢升級的情況下仍對伊朗發動了攻擊,或許正是從其過去對朝鮮優柔寡斷政策中汲取的教訓。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