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與英國海軍亞太部署任務的“裡士滿”號護衛艦(左)服役已超過30年。 |
中評社北京8月20日電/近日,英國海軍“威爾士親王”號航母在亞太部署中出現設備故障。其搭載的F-35B艦載機因技術問題緊急迫降,這一事件再次讓英國海軍諸多問題成為焦點。綜合外媒報導,受多重因素影響,英國海軍在作戰能力、人員配置及綜合保障等方面問題持續顯現,對其戰力生成與威懾效能構成顯著制約。
作戰能力持續萎縮
外媒稱,近年來,英國官員不斷誇大武裝部隊規模和戰備狀態,吹捧英國海軍全球部署能力。事實上,英國海軍正面臨“幾十年來最嚴重的能力缺口”。據統計,過去3年,英國海軍累計退役2艘兩棲船塢登陸艦、4艘護衛艦、1艘核潛艇及10艘輔助艦艇,僅新增1艘核潛艇和2艘商業改裝船,艦隊規模持續縮減。
報導顯示,英國海軍現役護衛艦和驅逐艦數量已降至歷史最低水平。6艘45型驅逐艦僅2艘可用,8艘23型護衛艦僅3艘保持高戰備狀態。
作為海軍核心戰力的航母,其實際表現與投入規模存在明顯落差。英國海軍累計投入近200億美元打造的2艘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在2024年舉行的北約“堅定捍衛者”聯合演習中暴露短板。該級航母首艦“伊麗莎白女王”號原計畫擔任演習指揮艦,卻在啟航前例行檢查中被發現螺旋槳聯軸器嚴重腐蝕,傳動軸存在斷裂風險。這一故障迫使英國海軍臨時調整部署,改由“威爾士親王”號代替參演。然而“威爾士親王”號因需緊急調配零部件和燃料,錯過演習關鍵階段。其搭載的F-35B機隊也因維護人員短缺,在演習中實際出動的飛行架次僅為預定的40%。
此次事件折射出該級航母的系統性缺陷。“伊麗莎白女王”號螺旋槳聯軸器腐蝕問題源於建造階段的金屬材料選用不當,而造船廠與英國軍方在責任認定上相互推諉,導致維修方案拖延近半年才得以實施。英國國家審計署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伊麗莎白女王”號累計在塢維修時間占總服役時長的42%,“威爾士親王”號更高達58%,均遠超設計階段15%的預期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