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青葉同學在內蒙古寶古圖沙漠(中評社 邱姿爽攝) |
中評社北京8月22日電(實習記者 邱姿爽)8月中旬,來自台灣的碩士生葉同學隨“壯美邊疆 青春同行”2025台青京蒙行參訪團來到內蒙古通遼。行程已接近尾聲,兩年前曾去過內蒙古呼和浩特的他,在本次旅途中收穫了別樣的體驗。葉同學在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次的參訪讓他對內蒙古又有了新的認識,不論是內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還是內蒙古的大好風光,抑或是新瞭解到的當地非遺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都是他開闊眼界的“最佳補品”。
葉同學表示,此次來到內蒙古的科爾沁地區,他格外瞭解到該地區流傳著哈薩爾的故事。哈薩爾是成吉思汗的同母弟弟,箭術極其精湛,因而又被人稱為“哈布圖”,即“神箭手”。這讓他意識到內蒙古的歷史遠比自己想象的更加豐富多彩,這種深入的瞭解也讓他對北疆文化的包容性與多樣性有了全新的理解。
葉同學認為,這次行程格外亮眼的地方就屬珠日河草原和寶古圖沙漠:“當我俯下身輕嗅到攜著甘露的綠意,握住細沙感受它從我指縫間流動的綿柔時,我才真正為這片廣袤無際的土地感到震撼,這是我在台灣沒有體驗過的。”
在內蒙古參訪的這些天裡,葉同學說,“讓我感觸比較深的是這裡蒙古族的熱情好客,我曾經在書裡看到過代表祝福的哈達,如今就這麼真切地披在我的肩上。”他提到,剛到內蒙古的時候,就感受到了內蒙古人民的熱情,他們給每位台青都獻上了馬奶酒以及藍色的哈達,也送上了對台灣同胞的歡迎與祝福,這讓葉同學感受到了開心與溫暖。
此次通遼之行,葉同學不僅再一次欣賞到了內蒙古的草原、沙漠等大好風光,而內蒙古人民的智慧與勇氣亦是滋養著北疆文化的精神養料,烙印在所有到訪這片土地的人們心中。同時,這次在通遼也是他第一次接觸到這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皮雕藝術,在非遺傳承人的介紹下,台青們學習了皮雕的製作過程,明白了製作一張皮雕作品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巨大的,但也正是因為如此的匠人匠心,這項技術才得以發揚光大,更是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軌跡,造福了無數人。“原來內蒙古不僅有草原和沙漠,更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人文情懷以及豐富的文化、物質遺產。”
葉同學認為,包括內蒙古在內的祖國大好河山,應該被更多台青看見,它們不僅風景如畫,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每踏出一步,都能聽到來自血脈同源的共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