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兩岸專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聽台胞抗戰故事 兩岸抗戰史不能忘
http://www.crntt.tw   2025-08-20 00:10:50
張正光,抗戰台胞蘇菁之子(中評社 陳思遠攝)
  中評社大連8月20日電(記者 陳思遠)“在民族危亡之際,青年學生參加愛國運動很常見,但是真正邁出腳,走近解放區的人很少,因為這裡面有著生死考量。”抗戰台胞之子張正光眼含熱淚,講述著母親蘇菁1940年投身抗日根據地的熱血歷程。

  8月19日下午,兩岸記者及自媒體人在大連走訪抗戰台胞蘇菁的後人,共同聆聽這段跨越海峽的抗戰故事。

  1921年,蘇菁生於天津一個醫生家庭,父親蘇維石是台灣新竹人,更是一位深懷家國情懷的知識分子。1920年,蘇維石登報聲明恢復中國籍,以醫者仁心服務百姓,這樣的家庭氛圍深深孕育了蘇菁的愛國熱忱。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內憂外患交織。蘇菁目睹國民黨“攘外安內”政策的弊端,逐漸認清衹有中國共產黨才是救國救民的核心力量。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尚是中學生的她積極投身“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領導的抗日活動,參與罷課、編排活報劇、上街散發傳單,後在地下黨員的引導下接受革命啟蒙教育。

  天津淪陷後,蘇菁轉入教會學校,卻因不滿日方推行的奴化教育,與同學發起讀書會,研讀《大眾哲學》《西行漫記》等進步書籍,還創辦刊物《婦吼》抒發抗日救亡的熱忱,曾幫助同學反抗包辦婚姻、追求自由。

  “我母親當時18歲,阿姨16歲。”張正光回憶,為奔赴抗日根據地,母親蘇菁與阿姨蘇群自1939年暑假起兩次嘗試離開天津,終於在1940年7月成功抵達平西抗日根據地。此後,蘇菁在黨校學習,後在平西根據地公安局、淶水縣政府任職,參與配合百團大戰、反“掃蕩”等重要鬥爭,親身見證了晉察冀軍民在聶榮臻等將領指揮下,以頑強鬥志抗擊日寇。

  從衣食無憂的城市學生到堅毅的革命戰士,蘇菁在戰火中淬煉成長,為民族解放事業奉獻青春。“黨和人民沒有忘記母親的貢獻,在抗戰勝利60周年、70周年時,都為她頒發了紀念章。”張正光從布袋中取出母親的紀念章,向在場記者一一介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