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兩岸專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遼寧行:登鴨綠江斷橋 觸摸歷史
http://www.crntt.tw   2025-08-18 00:52:55
鴨綠江斷橋橋面(中評社 陳思遠攝)
  中評社丹東8月18日電(記者 陳思遠)煙雨蒙蒙,人來人往。在丹東市鴨綠江畔,留存著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斷橋。8月17日上午,兩岸記者及自媒體人來到丹東鴨綠江斷橋,通過這一凝固的歷史見證,觸摸抗美援朝的記憶。

  循著台階往上走,斷橋橋頭的炮樓矗立眼前,炮樓由日本帝國主義於1928年夏天建成的軍事設施,高11米,直徑6米,共分五層。歷經近百年風雨侵蝕,炮樓已向西傾斜8度,仿佛在無聲控訴著當年侵略者的暴行,成為日本帝國主義掠奪和侵略中國的鐵證。

  登上橋頭廣場,《為了和平》大型群雕莊嚴肅穆。這座高5米、長12米的雕塑,以1950 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率軍過江的真實歷史為背景,雕塑中的26個人物栩栩如生,代表著首批過江的26萬志願軍將士。彭德懷元帥身姿挺拔,目光堅定地凝視遠方,身旁的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等英雄烈士們,個個神情堅毅,透露出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講解員介紹,斷橋最初為鐵路橋,是鴨綠江第一座大橋。橋長944.2米,寬11米,共12孔,1909年8月動工,1911年10月竣工,由當時殖民機構——日本駐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承建。1943年4月,日本侵略者在鴨綠江第一座大橋(今斷橋)上游不足百米處建成第二座鐵路大橋,即如今的中朝友誼橋,遂將第一座大橋改為公路橋。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斷橋是重要的“交通大動脈”,成為美軍重點轟炸目標。1950年11月8日,美空軍首次派出百餘架B-29型轟炸機對大橋狂轟濫炸,大橋被攔腰炸斷,朝方一側鋼梁落入水中;同年11月14日,美軍再次派出34架軍用轟炸機進行轟炸,朝方三座橋墩被炸塌,最終大橋癱瘓,僅中方一側所剩4孔殘橋保留至今,成為如今的鴨綠江斷橋。

  踏上斷橋橋面,中間寬度大概能容一輛小汽車通行,兩側寬度也相仿,呈現中間低兩邊高的結構,僅供游人行走。而上游中朝友誼橋是一座公路鐵路兩用橋,且能正常通行,但並沒有車輛來往。

  如今的斷橋已經成為遊客參觀的景點,站在斷橋上,憑欄遠眺,鴨綠江風光盡收眼底。江水悠悠流淌,似在無聲地訴說著往昔的戰火紛飛與如今的和平來之不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