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韜(中評社資料圖) |
中評社北京10月3日電(記者 海涵)華中師範大學台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彭韜日前出席“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智庫對話,他從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出發對“台灣共同體”進行批判性分析。
彭韜說,2024年,賴清德在“520”講話中宣揚所謂“作為共同體的台灣”,打造“民主對抗威權”虛假敘事,炮製“台灣共同體”推進民族虛無主義。2025年,他又在所謂“團結十講”中,套用“國家四要素”(人民、土地、政府、主權)論證“台灣共同體”。鑒於此,我們需要對“台灣共同體”這一概念進行深入透徹的剖析,這不僅有助於從學理層面正本清源,更對實踐中化解兩岸分歧、增進同胞福祉具有關鍵指引意義。
彭韜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這一論述為研究兩岸關係提供了根本遵循——台灣問題的本質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事務,任何割裂民族血脈的行徑,都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的背叛。在此背景下,從中華民族共同體視角解構“台灣共同體”的虛偽性,既是對歷史真相的捍衛,更是對國家統一理論體系的深化。
彭韜分析,正常共同體強調基於共同歷史記憶、共享文化傳承、相互依存的經濟聯繫以及平等包容的社會結構之間所形成的有機團結。反觀“台灣共同體”,卻鮮明地呈現出排他性、虛構性、政治性三大突出特徵。三大特徵並非孤立存在,台獨勢力為將“台灣共同體”這一虛幻構想落地生根,系統地通過台獨勢力的操作滲透至社會各領域;排他性體現為教育領域的“去中國化”,虛構性依托媒體虛假敘事得以傳播,政治性則通過文化分裂主義落地。三者相互支撐,共同構成“台灣共同體”的虛幻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