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中評社 陳思遠攝) |
中評社北京9月20日電(記者 陳思遠)9月17日至19日,第十二屆北京香山論壇在北京舉辦。期間,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他明確反對以美國為代表的單極世界秩序,並強調中國以“務實行動”推動全球治理的實踐價值,為國際秩序變革提供了重要參考。
張維為指出,聯合國體系作為二戰後全球治理的核心框架,80餘年來有效維護了世界相對穩定的發展局面,其存在的基礎與價值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但當前這一體系正面臨諸多突出問題。他舉例說,近期出現“一國72小時內襲擊6個國家”且背後有大國支持的事件,此類行為顯然違背國際公平正義,也暴露了聯合國體系在約束力與執行力上的不足。
針對國際秩序的不同導向,張維為明確反對以美國為代表的單極世界秩序。他表示,美國所倡導的這一秩序奉行“合則用之、不合則棄”的實用主義態度,時常無視《聯合國憲章》規定,損害各國主權平等原則。他指出,構建多極化國際秩序已成為包括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在內的全球南方大國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普遍共識。他強調,多極化秩序的推進必須堅持“有序”原則,以維護人類共同利益為核心目標,而全球南方力量的持續壯大,正為這一新型秩序的形成創造更大可能。
談及全球治理的優化路徑,張維為強調,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中,“堅持主權平等”與“堅持力求實效”兩大核心內容,在當下國際格局中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其中,主權平等為各國平等參與全球治理奠定基礎;力求實效則切中當前國際治理領域的突出問題。
對比中西方在全球治理中的實踐成效,張維為指出,西方普遍存在“重空談、輕行動”(no action,talk only)的問題:歐洲最早提出“綠色協議”(Green Deal),但相關落實進展緩慢,甚至出現倒退;美國則在氣候變化治理中明顯缺位。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始終將治理承諾轉化為具體規劃並持續落地,堪稱全球治理的“標杆”。
張維為以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倡議為例說明,這一新型全球化實踐已吸引150多個國家參與,在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合作、民生改善等領域為參與國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推動全球南方形成“中國熱”。尤其在非洲地區,“向東看”已成為普遍趨勢,中國的發展理念與合作模式獲得廣泛認可。
張維為指出,中國的實踐不僅降低了全球能源轉型、環境治理的成本,更讓發展中國家獲得了更多發展選擇權,這一務實導向的治理模式,正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重要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