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鄭永年發言(中評社 陳思遠攝) |
中評社北京9月18日電(記者 陳思遠)17日,第十二屆北京香山論壇正式啟幕。在論壇高端對話環節,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鄭永年圍繞九三閱兵的時代意義、西方“國強必霸”及“修昔底德陷阱”等話語邏輯的破解路徑,結合歷史經驗與國際現實,深入闡釋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獨特理念與實踐邏輯,同時就閱兵對中國台灣地區的影響、兩岸統一路徑等議題發表見解。
談及九三閱兵的現實意義及部分西方國家的相關議論,鄭永年指出,構建穩定的國際秩序需依托三大核心要素:強勁的經濟實力、以經濟為支撐的國防力量,以及清晰且具包容性的價值觀。他表示,中國九三閱兵既集中展現了國防科技的跨越式發展,更傳遞出大國守護和平的責任擔當,無需被西方片面議論所裹挾,應始終立足自身定位,穩步踐行大國使命。
與此同時,鄭永年直指當前國際秩序面臨的挑戰:美國轟炸伊朗核設施、以色列空襲相關目標等事件,已對二戰後基於國家主權原則構建的國際秩序造成衝擊,讓眾多中小國家陷入安全焦慮。在此背景下,中國憑借強大國防為民眾築牢安全屏障,國際社會恰恰需要這樣兼具實力與責任感的大國發揮穩定器作用。
針對西方長期渲染的“國強必霸”“修昔底德陷阱”等話語體系,鄭永年提出,破解這一認知迷思的關鍵,在於以事實與歷史經驗為依據,認清中西方構建國際秩序的哲學根源差異。他分析,西方模式遵循“分而治之”的邏輯,習慣通過拉幫結派劃分“朋友”與“敵人”,帶有鮮明的排他性,類似中國傳統“法家”思路中“重塑秩序、強加規則”的傾向;而中國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以務實包容的態度推進國際合作,上海合作組織便是典型例證。即便印度與中國、印度與巴基斯坦存在分歧,該機制仍能為各方搭建平等溝通的平台,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凝聚合作共識。
為進一步佐證觀點,鄭永年以區域組織發展為例,東盟成員國涵蓋不同文明、宗教、政治制度與經濟發展水平,卻憑借“求同存異”的合作原則實現長期穩定,鮮有大規模衝突;反觀歐洲,各國在文化、政治制度上更為相近,卻曾爆發一戰、二戰等多次大規模戰爭,凸顯不同秩序構建邏輯的實踐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