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山視界高端對話探討科技創新與戰爭形態演變(中評社 陳思遠攝) |
中評社北京9月20日電(記者 陳思遠)在第十二屆北京香山論壇“香山視界·高端對話”環節中,軍事科學院戰略評估咨詢中心研究員、大校游光榮和巴基斯坦國家海事研究所所長、退役海軍中將阿赫邁德·薩伊德在“科技創新與戰爭形態演變”分論壇上,圍繞科技革命對戰爭形態的重塑、數據與人工智能的軍事影響、全球南方國家技術發展路徑及國際規則構建等議題展開對話探討,強調應推動科技“向善為民”,以合作與治理守護人類和平。
人類戰爭形態的演進始終與科技革命深度綁定:從火器替代冷兵器、蒸汽機推動海軍工業化,到信息化催生精確打擊,當前以人工智能、無人系統、天基技術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推動戰爭形態向“智能化”加速轉型。
游光榮表示,當前戰爭已步入智能化戰爭序幕,無人系統發展經歷“嵌入現有軍事體系”“與有人系統協同”兩個階段,正逐步邁向“無人系統主導”新階段。烏克蘭危機、巴以衝突中,無人機集群作戰、AI輔助決策等應用已顯現,帶來武器裝備規模、作戰速度、決策效率的革命性變化,推動軍事體系從“量變”向“質變”跨越,需以全新認知框架看待戰爭形態。
薩伊德指出,理解中國軍事戰略的關鍵在於把握“積極防禦政策”的核心。該政策本質上具有非侵略性與非干涉性,始終堅守主權平等原則。他提及中國九三閱兵中展示的最新軍事科技與裝備,認為這背後體現了中國發展理念,與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高度契合,而該倡議所蘊含的尊重主權平等、踐行多元主義、倡導以人為本、堅守國際法與法治精神等內涵,與《聯合國憲章》的核心精神一致。
針對“數據制勝的未來發展方向及利弊”這一議題,薩伊德結合國際局勢展開分析。他表示,美國未來學家曾指出科技發展早期常受戰爭需求驅動,但人工智能出現後,人類科技水平已超越軍事與戰爭的傳統要求,其能力甚至超出了安全利用的範疇。他認為,當前由數據與人工智能驅動的平台、海量數據分析技術、戰場智能自主決策系統,正深刻改變戰爭形態與作戰思路。
同時,薩伊德強調,軍事技術變革也帶來諸多挑戰。他將數據比作“戰爭中的金庫”,認為“制數據制勝權”已成為各國競爭的關鍵,但如何安全利用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型軍事技術,是全球面臨的共同課題。他提出,相關技術發展需置於“以人為本”的框架下加以規範制約,即便二戰後電子技術、數據分析技術等軍事科技持續進步,也應始終堅守合理利用的邊界,避免技術失控帶來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