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创始院長、教授李永輝(中評社資料圖) |
中評社北京10月6日電(記者 郭至君)9月5日,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評智庫基金會在北京記者站召開了以“石破茂內閣困境與中日關係動向”為主題的思想者論壇,多位相關領域研究專家齊聚一堂,對當前日本國內政治生態的困局與中日關係未來走向等議題發表了自身的深邃見解。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創始院長李永輝發言表示,當今世界正經歷冷戰結束以來最深刻的變化。在這個世界中,作為頭號強國的美國和我國最重要鄰國之一的日本,是影響我外部環境的兩大特殊因素。中美日三國間正在變化的複雜關係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冷靜思考。
李永輝說,特朗普新政府執政以來美國對外政策的變化超出了人們最大膽的預期。如何理解和應對這一變化,是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一大挑戰。對此,政策界和學術界都還沒有形成共識。原因在於,其一,特朗普新政府執政未滿8個月,尚未提出系統完整的對外戰略;其二,特朗普新政是一場革命,很多內容超出了人們傳統的認知邊界;其三,左翼主流媒體對特朗普及其政府的形象塑造,有意無意地誤導了公眾的認知;其四,特朗普本身反復多變的風格也影響了人們的準確判斷。不過,透過令人眼花繚亂的現象,仍可看出一些端倪,並進而窺探其背後的真實意圖和底層邏輯。
李永輝表示,特朗普新政府內外政策的基本邏輯可概括為:由內及外,由近及遠,一元多層。通俗地說就是 “攘外必先安內”,“謀遠還需固鄰”,即以美國為中心,以北美為依托,自內而外地梯次展開。第一層是國內問題,最大的挑戰不是外部威脅,而是國內左翼民主黨的政策危及了美國的國本,而且迫在眉睫,時不我待,必須優先解決。第二層是以北美為重心的西半球,是美國國家安全的最後堡壘。據此,則進可攻,退可守。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宮伊始,便迫不及待地就加拿大、格陵蘭島和巴拿馬運河問題頻頻發聲,足見其重要性和優先性。第三層是主要盟友,同盟體系是二戰後美國全球主導地位的重要支柱,今天依然十分重要,但已退出了新政府對外戰略的優先位置。在特朗普看來,盟國不僅在安全上搭美國的便車,經濟上更是一直占美國的便宜。第四層才是對手,其中最主要的對手自然是中國,但中國同樣不在優先議程上。
“這並不是說中國不是威脅,而是說,美國有更重要、更迫切的問題要解決,衹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騰出手來應對中國的威脅。至於其他國家和地區,就更等而下之了。比如說非洲,已基本淡出了特朗普政府的視線。特朗普新政府的對日政策應在這一基本邏輯下重新認識。如此,包括日本在內的所謂盟國,與其說是美國的戰略資產,不如說是負債,而日本在美國對外政策中的相對邊緣化也就不難理解了。特朗普對日本的種種尖銳抨擊,對石破茂首相毫不掩飾的輕慢,就是明證。最近,特朗普更公開表示,日本是一個‘非常不友好的外國侵略者’(‘a very unfriendly foreign invader’)。這雖然不乏特朗普式的誇張和虛張聲勢,卻正是特朗普政府對日政策的邏輯起點。特朗普政府對日政策的現實基礎是日本實力地位的下降。以日本的傳統強項經濟為例,2024年,日本的GDP已不足美國的1/7,中國的GDP則已達日本的4.65倍,德國的GDP也在2023年首次超過日本。按這一趨勢,印度的GDP也將在近年內超過日本,並在世界GDP排行榜上將日本擠到第五的位置。而且,就與美國和中國的比較而言,這一差距還將進一步擴大。基於這一邏輯和實力地位,美日關係必須按照美國的劇本重新改寫。手裡沒牌的日本必須在安全上做出更大的貢獻,在經濟上,特別是貿易上做出更大的讓步。”李永輝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