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科技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周琳(中評社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9月29日電(記者 袁曉麥)由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評智庫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第十七屆中評青年論壇日前在香港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兩岸青年交流的新機遇”。澳門科技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周琳在論壇上就如何加強和改進兩岸青年交流領域研究提出多條建議。她表示,在現有的兩岸關係研究中,青年研究者大多呈現出明顯的“國家本位”思維傾向。隨著兩岸交流合作不斷深化發展,青年交往正逐漸成為兩岸互動的重要領域。周琳認為,這一發展趨勢要求兩岸關係理論研究必須實現從“國家本位”向“社會本位”的範式轉換,並從理論、方法、主題等八個方面提出了系統性的改進建議。
打破理論藩籬 從“國家本位”到“社會本位”
周琳表示,民間交流日漸成為兩岸交流的重心,而青年交流是兩岸關係的未來,其互動模式與認同建構深刻影響著兩岸長遠發展。兩岸始終保持正常的直接雙向投資交流,經貿、文教等民間交流一直綿延不斷,兩岸交流的年齡範圍也已經從“精英時代”走向“全民時代”。過去影響兩岸民間交流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因素,台灣政局變化會直接影響兩岸的交流。當今兩岸的青年在兩岸關係的民間互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周琳提出,在現有的兩岸關係研究中,青年研究者大多呈現出明顯的“國家本位”思維傾向。這類研究通常將關注點放在體制建構、主權爭端、安全風險、官方政策、政黨輪替以及政治人物更迭等方面,而民間交流則被視為次要甚至邊緣化的議題。實際上,在兩岸民間互動中,社會網絡的影響力往往超越身份認同的作用。相較於學術積累深厚的研究者,青年學者在實踐交流和理論構建方面建立了更為緊密的學術網絡,這些緊密聯繫能夠傳遞情感共鳴、學術互信和思想影響,而鬆散的聯繫則主要發揮信息傳遞功能。
周琳說,兩岸關係長期被賦予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致使相關理論研究長期籠罩在“國家本位”的框架之下,要麼著眼於未來的制度安排,要麼糾纏於現實的政治角力。然而,隨著兩岸交流合作不斷深化發展,青年交往正逐漸成為兩岸互動的重要領域。這一發展趨勢要求兩岸關係理論研究必須實現從“國家本位”向“社會本位”的範式轉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