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田賜(中評社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9月28日電(記者 袁曉麥)不久前,由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第十七屆中評青年論壇在香港舉行,論壇主題為“兩岸青年交流的新機遇”。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田賜在論壇上,深入剖析了“後真相”時代台灣的政治生態及其對兩岸青年交流的影響。田賜指出,台灣政治已呈現鮮明的“後真相”特徵,充斥著二元對立敘事與政治謊言。這種劣質化的政治生態正引發台灣民意“後知後覺”式的悄然變化。他認為,大陸方面應抓住此機遇,通過強化交流的民間務實屬性、運用社交平台塑造“微觀共鳴”、深化文化認同以及善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創新路徑,來塑造兩岸青年的共同認知。
台灣政治的“後真相”時代
田賜首先闡釋了“後真相”時代的概念,即個人情感與信仰超越客觀事實,成為影響輿論的關鍵。他表示,台灣的政治生態在台獨勢力長期操弄下,已深陷其中。其表現有三:一是二元對立敘事劫持社會理性,將統“獨”、省籍等議題簡化為立場對抗;二是政治謊言泛濫,從“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等荒謬言論,到選舉中的惡意造謠,導致政治“劣質化”與“低俗化”;三是民粹泛濫與政治冷漠並存,一方面韓國瑜、柯文哲等人物依靠民粹動員崛起,另一方面理性民眾,特別是青年群體,因對政治失望而愈發冷漠。
“後真相”時代台灣民意的後知後覺
田賜觀察到,正是在這種持續惡化的政治環境中,台灣民意正於“後知後覺”中悄然改變。他指出,首先,民眾對“藍綠惡鬥”愈發不滿,催生了民眾黨等“第三勢力”的崛起,反映了中間選民的普遍失望。其次,社會對傳統媒體尤其是“綠媒”的不信任度持續增加,牛津大學報告顯示台灣媒體滿意度排名極低,這意味著民進黨當局操弄輿論的難度正在加大。再者,民眾對兩岸關係的理性認知逐步復甦,“抗中保台”牌的效力遞減,甚至引發逆反心理。但他同時強調,由於“後真相”政治已深刻塑造了部分民眾的認知邏輯,台灣民意從“後知後覺”走向全面覺醒將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