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庫匯聚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張萌:兩岸青年交流認同壁壘與破局之道
http://www.crntt.tw   2025-10-08 00:08:37
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副教授張萌(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10月8日電(記者 袁曉麥)日前,由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評智庫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第十七屆中評智庫青年論壇在港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兩岸青年交流的新機遇”。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副教授張萌在論壇上就兩岸青年交流的瓶頸與出路分享了她的觀察與思考。她表示,當前兩岸青年交流陷入“深水區”困境,其根源在於部分台灣青年在民進黨當局的操弄下,建構了“自我”與“他者”二元對立的身份認同。要破解此困局,可以將馬克思主義的“交往”實踐作為橋梁,通過在教育、職業、社會實踐和網絡互動等多元路徑中重塑兩岸青年的共同認知,才能打破認同壁壘,實現真正的心靈契合。

  兩岸青年交流現實路徑與實際成效

  張萌說,兩岸恢復交流以來,兩岸青年交流形式愈加多樣、頻次逐漸增多、規模不斷擴大、積極性顯著提升,已經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當前,兩岸青年交流主要分為教育研究型、職業發展型、社會實踐型和虛擬互動型。但她也指出,在兩岸關係複雜嚴峻的當下,青年交流步入“深水區”時,面臨著互信基礎薄弱、價值觀念差異、深度交融困難等瓶頸,難以持續推進。

  “自我”與“他者”視域下兩岸青年交流瓶頸

  張萌表示,要理解這一瓶頸,必須深入到哲學層面。她指出,部分台灣青年將“台灣”和“中國”、“台灣人”和“中國人”建構在“自我”和“他者”二元對立的想象之上,無意識地放大了與大陸青年的差異。這種“他是他,不是我”的哲學想象,其背後有著複雜的歷史與現實因素,特別是民進黨長期推行以“台獨史觀”為內核的“去中國化”教育,弱化了“中國認同”,並以“抗中保台”等政治話語強化對立情緒,為兩岸青年交流設置了人為障礙。

  她續指,民進黨當局的政治操弄痕跡明顯。從阻撓台灣民眾參與海峽論壇,到“抹紅”馬英九基金會邀請陸生訪台,再到提出所謂“國安及統戰威脅”,全面壓制島內支持兩岸交流融合的力量,其目的就是固化這種“自我”與“他者”的對立。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