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玉書(中評社資料圖) |
中評社北京8月10日電(記者 海涵)海南自貿港全島封關定於今年12月18日正式啟動,這一消息引發國內外關注。中關村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創新聯盟副秘書長劉玉書日前就此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指出,海南的自貿港建設是中國戰略發展的一部分,其目標是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對外開放新高地,而非替代香港。未來,香港與海南更應在差異化定位中實現互補與合作。海南與香港各自具備獨特優勢,未來合作潛力巨大。
劉玉書,中關村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創新聯盟副秘書長,原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專員,長期專注於人工智能產業、數字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
海南自貿港並非要代替香港 二者定位不同
隨著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消息公布,社會上出現了不少將海南與香港進行比較的聲音,甚至有“海南會否取代香港”的疑問。劉玉書認為,這一觀點缺乏對兩地定位、發展階段和制度背景的深入理解。
他具體分析:第一,兩地制度背景和發展路徑不同。香港作為“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擁有持續國際化、高質量的營商環境,歷經數十年發展,已建立起穩固的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地位。而海南雖然作為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政策靈活度高,改革力度大,但其制度仍然屬於中國內地體系,與香港制度有一定的區別。因此,海南更像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新試驗場,而不是香港的替代品。
第二,兩地經濟功能和國際地位不同。香港的優勢在於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聚集了大量全球資本和跨國公司總部,具備強大的全球資源配置能力。而海南的定位更多集中於旅遊消費、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相關的開放門戶。兩者功能互補而非重叠,海南的發展有其獨特方向,並不構成對香港的“替代”。
第三,兩地發展階段和建設情況不同。香港經過長期資本積累和制度建設,基礎設施成熟,國際化程度極高。特別是要注意到,香港《穩定幣條例》已於8月1日生效。穩定幣是新興支付工具,被視為連接傳統金融與加密世界的橋梁。據統計,截至2025年5月底,全球穩定幣規模已達約2500億美元。也就是說,未來香港在全球金融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會進一步強化和升級。而海南仍處於加速建設期,尚需時間逐步完善。封關運作只是海南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步,海南的整體發展,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戰略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