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巴里·布贊教授(中評社 葉佳怡攝) |
中評社北京7月6日電(實習記者 葉佳怡)7月4日,由清華大學與中國人民外交學會聯合主辦的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在京舉行,此次論壇以“共促世界和平與繁榮:共擔、共享、共贏”為主題,五位專家學者就“大國關係的演變與國際秩序”主題展開小組討論。
談到後西方的世界秩序,在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巴里·布贊教授看來,後西方國際秩序中不會有超級大國,沒有哪個國家會有足夠的全球經濟比重或者是足夠的意願來承擔這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全世界會有大國或區域大國,這意味著這個世界會有更多的軍事化和核擴散,會有再次武裝的情況。此外,也會有非常廣泛的基礎設施戰爭,國家相互攻擊對方的基礎設施,低於軍事行動的門檻。他認為世界秩序的不確定性有三點:第一,氣候變化無法迴避,解決氣候變化的問題會帶來巨大的國際秩序轉型和變化;第二,美國政府會有“鐘擺式”的變化,美國的制衡在減弱;第三,協調充滿不確定性,中美和美俄關係不知道會如何演進,美歐關係現在也塵埃未定。
關於中國在這個秩序中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巴里·布贊教授認為,中國在這樣的國際秩序當中會更加舒適,中國也會面臨很多機遇。在“文明博弈”中,中國也具有優勢。對中國來說,還有風險。“流氓式”的美國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風險,中國也不喜歡這樣的不確定性,但是必須要共存。
關於世界秩序如何構建,加州大學戴維德·萊克教授分享到,世界秩序有規律可循,它可以是自發的,也可以是有意而為的。他總結了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四個特點:第一,以主權為基礎,主權平等,承認國家自覺和不干涉內政的原則;第二,遵循《日內瓦公約》關於戰爭的定義以及領土的完整,限制國家之間的衝突;第三,堅持自由市場的原則,開放自由貿易和資本市場;第四,促進民主的原則和人權。
新加坡國立大學鄺雲峰教授認為,當今的全球體系是兩極的,今天的局勢就像冷戰1.0時期一樣,其特點是兩個大國之間激烈的對抗和競爭。談到特朗普2.0時代的中美關係,他指出,國內的政治背景對於中美關係的影響很大。兩國之間惡化是從特朗普上台前十年就開始的。在兩極體系之中誰對誰威脅是明確的,而且也很難推卸責任,因此這兩個主要大國陷入了相對得失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釋了自奧巴馬重返亞洲以來的美中互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