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亞前外長Gareth Evans(中評社 許思悅攝) |
中評社北京7月5日電(助理記者 許思悅)7月3日,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在京開幕,當日下午,“維護國際經濟秩序”專題討論舉行。五位專家學者分別從國際規則重構、區域合作機制、企業實踐等角度對當前國際經濟秩序面臨的挑戰與出路展開討論。
澳大利亞前外長Gareth Evans在發言中深入剖析了特朗普政府貿易政策的危害性。他特別指出,今年4月美國以“解放日”為名發動全球關稅戰,不僅對中國商品徵收近乎貿易禁運的高關稅,甚至對長期盟友澳大利亞也加征10%關稅,而美國對澳實際享有貿易順差。Evans引用歷史教訓稱,這種基於貿易逆差規模的隨意徵稅,與1930年代《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引發的貿易保護主義螺旋如出一轍。他強調,美國當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的敵視態度,正在動搖戰後經濟秩序的根基。為應對危機,Evans建議各國應抵制報復性關稅衝動,同時通過多方臨時上訴仲裁安排等機制維持WTO基本功能,並著力推進RCEP和CPTPP等區域貿易安排。
印度國防研究與分析所院長Chinoy從歷史維度分析了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演變。他指出,從1948年關貿總協定到1994年WTO成立,再到2001年中國加入,國際經濟秩序一直隨權力格局調整而演進。Chinoy以越南為例,詳細說明了美國對華加稅如何導致中國企業通過越南轉口,最終使越南對美出口關稅從46%降至20%但仍維持高位的現實困境。Chinoy認為,這種區域經濟自主性正在催生新的產業分工模式,而金磚國家等合作機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有別於傳統西方主導體系的新選擇。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宇燕教授系統闡述了對國際經濟秩序改革的思考。他指出,今天的國際經濟秩序受到威脅,包括關稅對整個國際貿易體系的顛覆、WTO爭端解決機制的“失效”、“多邊臨時上訴仲裁安排”的作用有限。張宇燕提出存量+增量的改革路徑:在存量方面,要維護WTO基本框架,完善其爭端解決機制,也要加強區域的合作,為RCEP等組織擴容升級;在增量方面,需建立一些新的多邊機制或區域機制來應對今天面臨的風險和挑戰,針對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新領域建立國際規則。
美敦力大中華區總裁ALex Gu表示,作為全球最大醫療器械公司,美敦力年銷售額達320億美元,服務全球7800萬患者。公司在中國運營36年,擁有10萬名員工,在上海和成都設有兩大培訓中心,過去十年累計培訓25萬人次。Gu指出,中國正成為全球醫療器械創新中心,但貿易戰帶來的25%和125%關稅嚴重影響了90%依賴進口的中國醫療產品供應。因此,他呼籲維護國際經濟秩序,確保醫療資源公平可及,為全球各地的患者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