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議現場(中評社 海涵攝) |
中評社北京7月4日電(記者 海涵)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7月3日下午舉行“亞太合作與安全”小組討論,來自中、韓、澳、印尼四個國家的學者圍繞主題分享觀點,他們普遍表示,和平彌足珍貴,國家之間要通過談話減少誤判,一道找到合作共贏之路。
韓國延世大學傑出教授文正仁表示,亞太地區的和平來自許多因素,首先是中美自1972年以來關係的緩和,這是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和平因素;其次是各國之間經濟的融合,亞洲“四小龍”崛起,各國都實行出口導向的貿易政策;三是,各方之間在政治上建立信任措施,比如亞太經合組織、東亞峰會、中日韓合作機制都推動了和平與政治互信;四是,社會文化的因素,冷戰結束後,中日韓之間社會文化交往、人文交流非常頻繁。他指出,美國提出的“印太思路”就是要包圍和遏制中國,這是逆歷史潮流的。美中競爭會使本地區所有國家都處於艱難境地,比如日韓會很難做出選擇。“我們希望避免這樣的艱難境地,”文正仁說,希望美國和中國能一道找到共贏的解決方案。在經濟領域,我們應該擺脫所謂“脫鈎斷鏈”,這會對全球供應鏈產生很大破壞。相反,我們應該回到區域主義、回到多邊主義。他也強調,不同的文化、文明要找到辦法共存,要相互尊重,這是實現世界和平、繁榮與秩序的根本途徑。
東盟和平與和解研究所執行主任伊·古斯蒂·阿貢·維薩卡·普加表示,全球安全是一個全球公共品,不管是國家還是非國家行為體,都會對全球威脅作出反應以維護安全。普加他別談到東盟在維護全球安全方面的作用,他指出,本地區很多國家都希望把區域合作制度化,希望加強相互信任,減少公開衝突。本地區的國家希望共同應對威脅而擱置爭議,一些經濟體有很大的市場,這一點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和安全。東南亞的和平與穩定、東盟的和平與穩定是由於域內國家遵守“親善友好”原則實現的。東盟的成立本身,就是一個和平取得成功的故事,這不僅加強了本地區的一體化進程,而且統一了各國的想法,使他們能夠更開放地討論關鍵的問題。他強調,們必須將和平與地區的實際相結合,防範新的衝突和風險,建立新的安全機制,解決衝突的根源,不要將衝突讓下一代繼承。我們必須要防止誤判,外交和對話必須要保持,而且要突出,不要把外交看作是軟弱。和平要想取得進展,必須要有耐心。這條路會非常崎嶇,但是只要有耐心就能成功。
國際關係學院院長胡繼平表示,2022年的俄烏衝突,可以說是一次非常大的事件,結束了二戰以來七十多年相對和平的時期,它是劃時代的。這種變化並不是俄烏戰爭偶然的一個事件引發的,即使沒有俄烏衝突,可能也會有其他事件。因為它是二戰以來整個世界國家之間、國家集團之間的矛盾積累的結果,所以可能會由別的事件引發。胡繼平指出,追求絕對安全的思路是錯誤的,維護安全要從眾多矛盾著手。二戰以來積累的眾多矛盾,要通過外交等手段來緩和、消弭,這才是避免衝突的辦法。他表示,在亞洲地區,中、日、韓三國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這三個國家GDP加起來跟美國差不多,團結起來是足以穩定東亞地區的局勢,包括經濟方面的繁榮和安全方面的穩定。當然,我們不是排斥美國,我們也應該跟美國協同起來一起促進這個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澳大利亞前外長鮑勃·卡爾談到,中國很有自信的行動正在引起其他國家的相互討論和對話。四國集團也許可以發揮對衝的作用,但是並非這幾個國家開會就能夠限制中國的增長。對於中國的崛起,拜登政府提出來的這些措施,不管是四國集團還是《奧庫斯協議》,對於亞洲軍事力量的平衡並沒有產生根本性的改變,而這個平衡的調整正在朝著有利於中國的方向發展。特朗普看起來是願意以同俄羅斯打交道的方式同中國打交道,但很明顯,他的關稅政策很瘋狂,這會適得其反的。儘管還有關稅戰,但特朗普是願意與中國達成交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