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庫匯聚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不結盟政策的適用性:歷史緣起、當下爭議與未來走向
http://www.crntt.tw   2025-06-29 00:07:09
  中評社╱題:“中國不結盟政策的適用性:歷史緣起、當下爭議與未來走向” 作者:王貫之(長春),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2022級外交學專業學生

  【摘要】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中國基於自身發展需要和國家安全的考量,確立并長期奉行不結盟政策。在過去四十餘年裡,該政策實踐取得了重大成效,為中國發展創造了和平外部環境和若干重大機遇,是中國發展壯大的重要政策保障。然而,隨著國際形勢的演變,尤其中美戰略競爭的加劇,國內學界對奉行不結盟政策的質疑聲音不斷出現。對此,筆者認為,從中國的戰略需要和對外政策理念來看,中國在當下及可預見的未來應繼續奉行不結盟政策;至於將來這一政策是否需要作出調整以及如何進行調整,須根據未來國內外情勢的發展變化以及如何實現中國國家利益的最大化作出判斷。

  不結盟政策是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體實踐形式之一。長期以來,該政策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近年來隨著中國外部安全壓力日益增大,國內學界對奉行不結盟政策的質疑聲音不斷出現。那麼,中國是否應改變這一政策?本文將在回顧和梳理中國不結盟政策緣起的基礎上,總結四十餘年來該政策實踐所取得的重大成效,以及當下學界圍繞其產生的爭論,然後結合當前國際形勢與中國戰略需求,對今後是否應繼續奉行不結盟政策作出分析,并對該政策的未來走向作出展望。

  一、中國不結盟政策的歷史緣起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開始奉行不結盟政策,是基於對當時日趨和平的國際環境和國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大局進行綜合考量後作出的抉擇,有其歷史必然性。

  (一)實行不結盟政策能更好地適應當時日趨和平的國際形勢

  20世紀80年代初,國際形勢和國家間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具體體現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世界和平力量增長,國際局勢總體趨於緩和。首先,20世紀70年代末、80代初,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繫日益增多,戰爭與革命對國際局勢的影響相應有所下降。其次,戰爭的慘痛教訓使得各國人民普遍反對戰爭,即造成巨大破壞與苦難的兩次世界大戰使和平成為各國人民的共同夙願,因而要求和平與發展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再次,核軍備競賽使得核大國之間的戰爭沒有贏家,美蘇兩強都深知核武器的使用會導致玉石俱焚,因而都不敢貿然使用核武器,從而大大降低了發生世界大戰的風險。在以上幾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這一時期和平力量不斷增長,對戰爭形成了有力制約,國際局勢也因此總體趨於緩和。基於這些變化,中國領導人適時作出“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的重要論斷。該論斷成為中國實行不結盟政策的重要根據。

  第二,美蘇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呈現出“互有攻守”的態勢。20世紀70年代,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的失利,使其在全球戰略上被迫收縮,蘇聯則藉機推行擴張戰略。然而,蘇聯在20世紀70年代末軍事入侵阿富汗後背上沉重包袱,加之美國趁機對蘇聯進行制裁以及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接連去世,〔1〕蘇聯國力迅速下滑。同期,1981年美國總統里根上台後,更加強調“以實力求和平”的戰略方針,對蘇聯采取更進一步的強硬態度并提出“星球大戰”計畫,美蘇力量對比的天平開始向美國有利的方向傾斜。美蘇戰略競爭態勢逐漸由20世紀70年代的“蘇攻美守”,轉向20世紀80年代“美蘇互有攻守”。面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對抗態勢的複雜變化,中國領導人深刻認識到,在“美蘇選邊”的問題上,中國不僅不能通過“選邊站隊”同美或蘇結盟換取外部安全,反而會因美蘇雙方的反復博弈而作為“棋子”被牽連其中。對此,“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2〕的不結盟政策,成為這一時期實現對外政策的戰略選擇。

  第三,第三世界國家成為美蘇共同爭取的對象。冷戰中後期,第三世界國家逐漸成為國際政治中的重要力量,它們在政治上尋求獨立自主,在經濟上追求發展,并對國際事務有著較強的參與意願。對此,美蘇兩國都深刻認識到,爭取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對於實現自身的全球擴張戰略至關重要。中國不僅屬於第三世界,而且是其中最大的國家。在中、美、蘇三角戰略關係中,中國雖力量不及美蘇,但作用獨特、角色舉足輕重。〔3〕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深刻認識到,在美蘇實力均衡、對峙爭霸的格局中,中國作為一個有一定實力的大國,無論與哪一方結盟,都有可能打破美蘇力量對比的平衡,助長某一方的霸權主義傾向。〔4〕因此,中國采取不結盟政策,不僅是基於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抉擇,而且包含平衡美蘇力量對比、化解外部威脅的考量。

  (二)實行不結盟政策能更好地服務於國內改革開放事業

  正如內政決定外交,外交服務於內政。中國不結盟政策的確立,除了基於對國際形勢的判斷,還基於對自身國內發展需要的深刻認識。

  第一,將工作重心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移,要求中國同國際社會開展廣泛合作。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正式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20世紀80年代,中國將工作重心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戰略轉變對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確保經濟建設順利進行,中國需要同國際社會開展廣泛合作——中國不僅要同第三世界國家廣泛開展南南合作,獲得市場資源,還需要通過南北合作,縮小自身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和技術差距,從而促進全球經濟的共同繁榮。然而,歷史證明,國家間的意識形態差異與戰略競爭之間存在緊密關聯。〔5〕為了實現上述發展合作的目標,中國需向國際社會明確釋放“不以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劃綫”的信號,并在此基礎上采取更加務實的態度,推動與各國的交流合作。基於以上,中國在這一時期完善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依此明確提出不結盟政策,以適應國內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需要。

  第二,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兩大主題。一國對國際形勢和時代主題的判斷是其制定對外方針政策的前提,中國亦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對戰爭與和平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并得出結論,即“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世界戰爭是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主要根據有四:一是美蘇均因坐擁核武器反而不敢貿然發動戰爭,二是美蘇全球戰略部署受挫,三是以第三世界國家為代表的世界和平力量進一步增長,四是世界經濟與科技的影響力持續增強。基於以上研判,中共十三大將“和平與發展”作為當代世界的主題加以闡述,指出要實行“獨立自主、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對外政策”。在這一論斷的基礎上,為了給中國的經濟發展爭取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中國選擇不與任何大國結盟。 

  第三,不結盟政策是中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必然要求和具體實踐。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同蘇聯曾有過短暫結盟的歷史,這固然壯大了新中國對抗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力量,但事實表明,結盟也存在諸多弊端,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第四條規定,雙方“對有關中蘇兩國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國際問題,均將進行彼此協商”。〔6〕蘇聯正是藉助結盟關係而對中國內部事務指手畫腳,這嚴重干涉了中國內政,損害了中國的國家利益。歷史實踐表明,結盟是一把“雙刃劍”,有其利亦有其弊,容易使中國捲入大國間的對抗,損害外交政策的獨立自主性,進而損害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為此,改革開放後中國完善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而不結盟正是這一政策的具體實踐形式。換言之,不結盟政策是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必然產物。

  二、中國不結盟政策的外交實踐及其成就

  四十多年來,奉行不結盟政策使中國的外交實踐取得重大成就,有力地維護了中國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一)避免了捲入與大國的直接對抗

  第一,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冷戰結束,中國通過奉行不結盟政策,避免成為美蘇博弈中的“棋子”。雖然國際局勢總體上有所緩和,但中國對蘇聯的霸權主義始終保持警惕;同時,中國也對美國的擴張、霸權與干涉政策保持著高度的戰略戒備,不結盟政策則成為避免捲入大國衝突的智慧選擇。這一時期,中國選擇了一條不同於他國的道路,以獨立自主為核心,決不“選邊站隊”和依附於任何軍事集團。這不僅使中國避免了被捲入美蘇爭霸的漩渦,還使中國在國際舞台上保持了獨立自主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為自身發展拓展了戰略空間。

  第二,冷戰結束後中國繼續奉行不結盟政策,防止中國同其他大國的關係走向對抗,從而塑造了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中國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不同任何國家和國家集團結盟,不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異同決定國家關係的親疏。一方面,中國不同中小國家結盟,尊重了中小國家的獨立自主,同時不僅向美國釋放了無意戰略擴張或與之爭霸的信號,還向俄羅斯表明中國無意損害其地緣政治安全的態度,避免了大國關係的緊張局面;另一方面,中國不同任何一個大國結盟,有效避免陷入“聯盟困境”,維護了戰略自主性。由上可見,中國奉行不結盟政策,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國外部安全的壓力,為中國的發展壯大贏得了寶貴的歷史機遇期。

  (二)穩定了中國同周邊國家的外交關係

  1998年國務院發布的《中國的國防》白皮書指出:“中國的發展需要一個長期的國際和平環境特別是良好的周邊環境。中國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張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來處理國際事務,不同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不結盟政策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壓艙石”,穩定了中國同周邊國家的關係,減少了地緣政治衝突的可能性,使中國得以在一個複雜多變的區域環境中維護自身安全與利益,并推動了區域的和平與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其一,中國依據不結盟政策同俄羅斯建立穩定的戰略夥伴關係,以非軍事同盟的方式增強了戰略互信,維護了兩國共同構建東北亞新秩序,并共同應對來自霸權主義的挑戰。其二,儘管中印兩國存在邊界爭端,雙方關係時而緊張,但中國不聯合周邊國家開展針對印度的政治、軍事行動,以不結盟的方式,使中印兩國在對話與合作中增進互信,從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其三,儘管中國與日本存在釣魚島主權爭端,但中國從不與周邊國家結盟對抗日本,而是積極推動中日韓合作,促進了彼此的經貿、文化交流。其四,中國在處理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上同樣采取不結盟政策,通過多邊機制和“一帶一路”建設,在南海問題上展開合作,推動海洋共同開發和海上安全維護。其五,在朝鮮半島問題上,中國不與朝鮮結盟對抗韓國,力推半島無核化與和平進程,積極參與六方會談,保持中立和公正立場,贏得了國際贊譽。綜上來看,中國在處理周邊關係問題上,既不通過結盟對抗他國,也不藉此化解利益衝突,而始終堅持從本國利益出發,根據問題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態度和政策,并積極尋求問題的妥善解決,塑造良好的周邊環境。

  (三)創造了有利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

  不結盟政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降低中國被捲入國際爭端的風險。不結盟政策意味著中國既不依附任何一個大國,也避免被中小國家所“牽連”,這使中國能够將更多精力和資源集中於國內的經濟建設。中國與大國結盟儘管可能會獲得某些利益,但也意味著要承擔盟友的義務與責任,可能因此而捲入與本國利益不符的對抗或紛爭當中;與中小國家結盟,則會被大國視為戰略擴張,繼而引發大國的不滿,無疑也對中國不利。中國奉行不結盟政策,不同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7〕有效規避了捲入大國或國家集團間政治、軍事衝突的風險,從而更好聚焦於實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

  第二,為中國在國際社會爭取到了更多的合作對象。不結盟政策要求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決不“選邊站隊”,因而中國可以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關係。倘若中國在這一時期采取了結盟政策,那麼陣營對立必然會影響到中國在國際社會開展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這顯然不利於中國的經濟發展。正因為奉行了“不樹敵”的外交政策,中國在面對不同陣營、不同大小的國家時,才能以獨立自主的姿態與其展開合作。尤其在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的背景下,中國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同其他國建立穩定且廣泛的合作關係,不結盟政策恰恰為中國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保障。

  三、學界對中國不結盟政策的質疑與爭議

  四十多年來,儘管中國奉行不結盟政策取得了重大成效,但隨著國際局勢的不斷演變,尤其中美戰略競爭的不斷加劇,中國的外部環境日益惡化。在這一情勢下,國內有學者主張對中國正在奉行的不結盟政策進行反思和調整。概括起來,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中美戰略競爭日益加劇,中國難以獨自應對。早在本世紀初,就有美國學者認為,“中國的崛起會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下一個霸權國家。”〔8〕近些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進一步提升,美國將中國界定為“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將中國的發展壯大視為挑戰其世界霸權地位的最大威脅。

  於是,美國聯合盟友對中國進行打壓遏制,推行“印太戰略”對中國加以圍堵。面對來自美國及其盟友的多重壓力,國內有學者認為,鑒於結盟是增強國家實力的一種工具,〔9〕中國應改變過去的政策,通過結盟來應對美國及其盟友帶來的戰略壓力。他們認為,結盟對於中國的好處主要有二:一方面,為中國爭取更多的戰略資源和國際支持,通過聯盟的制度框架建立更為穩固的國家間關係,有助於中國在國際社會打造支持自己的堅實力量;另一方面,使中國獲得其他國家的援助,在一定程度上分擔和減緩外部壓力,從而實現國內的發展目標。因此,他們主張,通過改行結盟政策,加強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安全合作來對衝美國的遏制、圍堵,應該是一種值得考慮的選項。

  第二,結盟可以為中國成為世界強國打造更為堅實的支持力量。結盟不是力量的簡單叠加,而是戰略利益的深度耦合。通過調整不結盟政策,建立多層次、多領域的戰略聯盟,有助於更好地發揮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進而推動世界秩序的演進。部分主張中國改行結盟政策的學者從現實主義權力觀出發,認為盟友多寡是衡量中國綜合實力的標志,缺乏盟友則會為中國成為世界強國帶來阻力。〔10〕從歷史來看,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以來,鮮有大國奉行不結盟政策,原因在於,結盟有助於大國在聯盟體系內增強戰略信譽,進而提升其國際動員能力;相比之下,目前中國與多數戰略合作夥伴之間的緊密程度不够高,難以成為中國的“鐵杆支持者”。〔11〕換言之,中國若要成為世界強國或肩負一定的領導責任,就有必要改行結盟政策以增強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和領導力,也衹有如此,才能吸引和動員更多的“追隨者”,避免中國成為世界強國後陷入“光榮孤立”的不利局面。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