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黃靖麟接受中評社訪問。(中評社 張穎齊攝) |
中評社台北10月7日電(記者 張穎齊)台美關稅談判尚未明朗化,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黃靖麟接受中評社訪問指出,台灣產業分工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本土能完全自給的案例極少,這也是台美關稅談判難突破的關鍵原因,談出來的結果不見得比日本、韓國好。
黃靖麟表示,美國對台關稅問題的核心在於“產地來源管制”,尤其禁止大陸原料成分,導致台灣難以避免受衝擊。美方最在意的是台灣產品是否“洗產地”,這不僅適用於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對台灣亦然。然而全球產業鏈分工細緻,藥品、工具機等原料多來自大陸,要完全排除大陸零組件非常困難。因此美國若要求所有品項都必須杜絕大陸來源,將造成台灣經濟發展上的巨大壓力。
黃靖麟,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博士、挪威奧斯陸大學社會科學博士課程研究,歷任“國家政策發展協會”秘書長、台灣鄉土文化青年協會監事、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講師等。
黃靖麟向中評社說,台灣目前能在全球供應鏈中保持優勢的,幾乎只有台積電這類產業。除此之外,多數製造業都難以在沒有中國大陸原物料的情況下維持競爭力。這也是台美關稅談判受挫的主要原因,誠意雖有,但無法解決結構性的難題。
談及產業現況,黃靖麟指出,台灣正面臨嚴重缺工,即便部分產業外移,台灣仍無法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他提到,許多傳統工具機工廠關閉,既是全球產業轉型趨勢,也是台灣必須進一步調整的契機。
他認為,55歲以上勞動力在AI興起的時代將逐步被迫轉型,政府應加強推動再教育與“第三人生大學”等方案,協助資深勞工轉型。至於與日韓比較,日本、韓國雖有優勢,但美國最需要的還是台積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