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歌唱畢,全場肅立,向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共和國建設事業英勇獻身的烈士默哀(中評社 陳思遠攝) |
中評社北京10月2日電(記者 陳思遠)9月30日,北京天安門廣場沐浴在澄澈晨光中,風輕雲淡的天幕下,人民英雄紀念碑巍峨矗立,空氣中彌漫著肅穆莊嚴的氣息。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奏響《義勇軍進行曲》的首個音符,參加烈士紀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的全體人員,即刻齊聲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激昂的旋律響徹廣場,為這場緬懷英烈的儀式拉開序幕。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國歌奏響的瞬間,無論是身著正裝的幹部群眾、佩戴勛章的老戰士,還是身著多彩民族服飾的代表,所有人都神情莊重。愛國情懷在高亢旋律中激蕩,緬懷先烈的思緒隨鏗鏘的節奏,飛向那段英烈們用生命守護家國的崢嶸歲月。
我們深知,今日國泰民安、歲月靜好,是無數英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從虎門銷煙的抗爭到抗美援朝的堅守,從解放戰爭的衝鋒到建設時期的奉獻,他們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為民族獨立、人民幸福築起不朽豐碑。這曲國歌,唱的是民族脊樑,也是對英烈“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的深情回望。
國歌唱畢,主持人莊重宣布向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共和國建設事業英勇獻身的烈士默哀。話音剛落,全體人員整齊低頭,偌大的廣場上,只剩偶爾掠過的鳥鳴與風拂紅旗的獵獵輕響。此刻的寂靜比任何聲音都有力量,因為此刻人人心潮澎湃,滿懷對先烈的深情。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一曲國歌,是用旋律喚醒記憶、凝聚力量;片刻靜默,是用心靈對話英烈、汲取信仰。這一動一靜的交替,不僅是儀式的莊重流程,更是中國人對英烈情感的真摯表達——以歌聲傳遞“不忘來路”的決心,用靜默訴說“不負英烈”的誓言,讓英雄精神在代代傳承中,成為推動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