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7日電/據新華社報導,當外賣騎手丁師傅因送餐途中摔傷的後續賠償問題,走進“德法暖驛·新心港灣”,掃描二維碼後獲取專業法律咨詢時;當大貨車司機馬洪平在“人大代表聯絡點”傾訴休息難,問題迅速得到解決時……每一幀畫面看似尋常,卻讓人心生溫暖。
在浙江北部莫幹山麓、苕溪之濱的德清縣,社會治理的暖流正以精準的姿態,無聲浸潤每一個需要關懷的角落。
近年來,德清以近百個特色服務站點編織起“15分鐘公共法律服務圈”,讓快遞員、民宿管家、貨車司機、企業主等,都在社會治理這個大網格中找到了歸屬感。
精準識別:多元訴求的全域響應
“這裡缺少合適的停車休息區,吃飯、上廁所都不方便。”今年7月,在雷甸鎮物流園區,剛跑完長途的大貨車司機馬洪平走進“人大代表聯絡點”,向駐點代表傾訴。
“馬師傅,您反映的問題我們想辦法去解決。”駐點代表王信培的答覆簡短有力。正是通過聯絡點直達決策層,最終推動驛站配套落地,將訴求轉化為切實改變。
德清社會治理的首要密碼,在於對多元群體核心訴求的精準捕捉與響應。遍布全縣鎮街的調解室、工會驛站等,構建起民意直通車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