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經濟部長郭智輝。(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台北8月4日電(記者 張穎齊)726大罷免大失敗,台美關稅率揭曉20%,外界關注行政院長卓榮泰內閣改組與否。被輿論點名觀察的“部會”首長中,經濟部長郭智輝最受熱議,郭智輝因出身民間企業大老闆的行事風格,常引發爭議,加上關稅戰中,經濟部是被聚焦的主要“部會”。在第二波823大罷免結束後,賴卓體制、“經長”人事,將是被關注的焦點。
台美自4月2日宣布32%對等關稅後,經濟部就是被媒體追問、立法院質詢的主要“部會”。而郭智輝出身企業界,曾長年擔任台積電下游設備材料供應商“崇越集團”董事長,對半導體、供應鏈、日系貿易體系有豐富經驗。外界原本對其進入內閣寄予厚望,認為能以實務專業對接產業需求,帶動投資環境與國際談判。但隨著內閣運作進入實戰階段,郭的言行開始出現爭議。
近期南部水災影響民生甚鉅,郭智輝被中國國民黨籍立委質詢問及郭智輝自評幾分時,竟回答“努力的程度100分”,此語一出立刻引爆譁然,被認為對災後處置缺乏謙卑與同理心。雖然他事後強調是以部門角度評價整體防災體系,但“滿分說”已讓形象受損。
不過,郭智輝對外曾是活潑健談的首長,面對媒體過往也有“吃老實果實、無話不談”的作風,常讓記者感到親民。但也因為坦率性格與缺乏政治訓練,在備詢與受訪過程中時有“心直口快”情形。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還曾為避免爭議,主動擋媒體採訪郭智輝,顯示民進黨內對郭的政治敏感度有所憂慮。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也讓郭智輝的“部長”任務壓力倍增,美國總統特朗普關稅戰再度引發台灣業界憂慮,美方對科技與工具機產業課徵高額關稅,經濟部被視為第一線溝通與因應機關,郭智輝自然首當其衝。雖然郭的企業背景與日、美系供應鏈熟悉程度可能在實務談判上加分,但外界也質疑其是否具備足夠政治協商能力與跨部門統籌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