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榮恭 |
中評社台北9月30日電(作者 張榮恭)面對近年國際公認的台海兵凶戰危,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們的兩岸主張,愈加顯得關鍵,以尋求挽救民進黨政府台獨路線所導致的台海緊張形勢。
“中華民國派”是國民黨人用來反對台獨的基本立場,但在賴清德借用中華民國之名行台獨之實的借殼上市情況下,“唯國號論”的反獨力道實已不如前。如果未能依據憲法所賦予的內涵來定義中華民國,僅重視形式上的名稱,就難免被賴清德所謂“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台灣都是國家稱呼”的台獨路線吸納,以致走入民進黨政府所領導的旗幟下。
在兩岸尚未進行終局談判之前,各自維持既定政治立場是理所當然的,但需從各自的立場來找尋雙方連接點,始能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而非各持立場來對抗,那就沒有台海和平穩定可言。換句話說,中華民國既可以被用來推行分裂兩岸及很可能引爆戰爭的“新兩國論”,也可以作為謀求兩岸和平的資產,就看是否按照憲法來定義。衡量標準有二。
一是“中華民國主權”及不及於大陸?民進黨認為兩岸“一邊一國”,所以“中華民國主權”不及於大陸。此即以現行“國號”為名的台獨,隨時都可能激發陸方動用反分裂國家法而以非和平方式處理兩岸關係。然依憲法,“中華民國主權”必須及於大陸,如此一來,兩岸雙方的“主權”主張互相含蓋,解決之道不是武力就是談判,當然唯有選擇談判,和平的機會便告呈現。
二是中華民國的目標是否國家統一?民進黨否認統一,兩岸關係只會走向被以非和平方式處理。然依憲法,當前兩岸關係是“國家統一前”,統一無疑就是目標。於是兩岸雙方均主張統一,解決之道不是武力就是談判,當然唯有選擇談判,和平的機會亦能存在。
基於以上兩個衡量標準,在兩岸終局談判之前,中華民國將可成為兩岸和平的資產。反之,不依憲法賦予之內涵的任何政治稱號,都只會是台獨的掩護,致使兩岸不斷升高衝突直至走向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