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適逢“1895乙未抗日”130週年,台南市政府文化局與麗文文化事業合作出版新書《台灣變番邦,日本無頭鬃—1895乙未抗日台南戰場巡禮》(台南市政府提供) |
中評社香港9月22日電(評論員 束沐)《台灣變番邦,日本無頭鬃—1895乙未抗日台南戰場巡禮》近日出版面世,該書記錄了130年前日軍進入台南的軍事行動與地方抵抗歷程。在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80周年,島內“終戰論”、“沒有光復”等謬論甚囂塵上之際,南台灣有識之士紀念抗日、緬懷先烈,不僅難能可貴、值得肯定,也啟發我們以50年抗日史觀鑄牢兩岸同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思考。
第一,貫通“8年-14年-50年”的中華民族抗日史觀,具有科學性、兼容性和必要性。“八年抗戰”是1937年七七事變日軍全面侵華後的全國性抗戰,突出了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與國共合作的偉大歷程,確立了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重要定位,也是台灣社會較熟悉的概念;“十四年抗戰”則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強調中國人民從局部抗戰開始直至取得最終勝利,浴血奮戰長達14年,進一步突出了中國共產黨率先倡導、獨立領導抗日鬥爭的中流砥柱作用。
“八年抗戰”與“十四年抗戰”一脈相承、有機統一,都是客觀正確、實事求是的主流史觀,但近年來一些人刻意將兩種史觀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挑起所謂“領導權之爭”,目的是炒作或擴大兩岸分歧。兩岸同胞尤其是台灣民眾在擦亮眼睛之餘,更要意識到,1895年《馬關條約》以來直至1945年台灣光復的50年間,台灣同胞從割台之日起就展開不懈抗爭、付出巨大犧牲,構成了中華民族抵禦外侮、救亡圖存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日據時期的台灣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萌發地,“50年抗日史觀”深刻彰顯了台灣同胞堅守中國認同、捍衛民族尊嚴、賡續民族文化的主體性。自乙未割台50年來,台灣同胞抗日鬥爭以多種形式展開:一是武裝抗爭與遊擊戰,丘逢甲、劉永福、徐驤領導的義軍抵抗以及後來的原住民霧社起義等,這些鬥爭遭到日本殖民者的殘酷鎮壓,六十萬台灣同胞犧牲;二是非暴力的文化抵抗與政治鬥爭,如台灣民間書院傳承中華文化根脈,再如蔣渭水成立文化協會、爭取政治權利;三是回到大陸投身抗日救亡,如李友邦組織台灣義勇隊輾轉浙閩抗戰、林正亨加入中國遠征軍赴緬甸作戰等。
更重要的是,以蔣渭水為代表的愛國知識分子在組織台灣同胞反抗日本殖民壓迫的過程中,積極喚醒和倡導中華民族意識,與同時期大陸愛國知識分子形成同頻共振。他說“台灣人有黃帝、周公、孔子、孟子等聖賢的血統”,並在著名“治警事件”法庭辯詞中鮮明表態“台灣人明白的是中華民族”,並號召傳承孫中山先生“和平奮鬥救中國”的遺訓,多年來台獨勢力斷章取義歪曲其主張,反而突顯出日據台灣50年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台灣同胞心靈深處生根發芽的歷史事實,也正因為此,1945年日本戰敗時,台灣社會沉浸在喜悅與榮耀之中,歡慶回歸祖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