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28日電/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秦博,與成都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程晨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8月號發表專文《美國“對等關稅”與中國—東盟經貿結構的戰略轉型》。作者認為:2025年4月始,特朗普政府以“對等關稅”為借口,對數字科技、基礎設施、新能源等多個產業加徵重稅,並借助美元霸權向全球南方施加經濟脅迫,意在拆解成形中的中國—東盟制度聯動,遏制中國崛起。此番“關稅武器化”進一步撕裂全球治理版圖,也倒逼中國—東盟經貿共同體戰略轉型和升級。
該文首先梳理中國與東盟從要素互補到深層交織的合作脈絡,指出美國霸權操作如何放大區域分工失衡和價值鏈固化,揭示所謂“對等關稅”的地緣經濟考量及其對地區產業網絡的衝擊,並強調危機背後的契機:RCEP規則外溢、本幣結算加速、數字與綠色產業協同,正在激活區域內生循環。基於此,本文提出制度重塑方案:其一,通過自貿區 3.0 升級談判、原產地規則革新和數字產品關稅豁免,穩固區域規則主導權;其二,將“一帶一路”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深度對接,打造公共品導向的基礎設施合作範式;其三,借助“瀾湄—10+3—東盟—中國—海合會”多層網絡,開拓全球南方跨區域制度創新通道。本文進一步論證了人民幣國際化、清邁倡議多邊化以及 CIPS 擴容在提升區域金融韌性、削弱美元主導方面的關鍵價值。本文認為,美國仍堅守單極霸權與關稅壁壘,而中國與東盟則已憑藉協商共治、規則銜接與功能再造,正在重繪去中心化的區域秩序,為優化全球治理注入持續動能。中國與東盟為全球南方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現實道路:在現有國際體系內,通過循序漸進的制度創新實現突破。文章內容如下:
引言
2025年,美國政府發動以規則武器化為特徵的關稅戰,引發了全球貿易動蕩,給全球治理體系轉型帶來系列負面影響。東盟國家被迫在深化對華合作與滿足美方不合理要求之間艱難平衡,共享未來的理念受到嚴重挑戰,中國與東盟建立的區域經濟合作共同體受到嚴重衝擊。美國關稅戰的實質是美國尋求永葆其全球霸權地位的訛詐工具,造成了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跨境產業鏈配置失衡、區域分工整合與聯動機制缺失等危機。在此背景下,中國與東盟共同體的合作模式亟待升級,必須儘快通過規則嫁接和功能再造,才能有序、有效地將外部壓力轉化為內在的制度創新動力。這不僅有助於實現範式躍遷、擺脫系統性的非對稱競爭困境,更能為南方國家打破規則依附循環、解構“中心—邊緣”全球權力格局提供文明範本。本文將關注兩個核心議題:中國與東盟的制度創新是否有助於區域經濟治理體系的範式轉變?其次,中國與東盟共同體將為南方國家戰勝霸權邏輯提供哪些方法論和實踐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