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策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社評:大罷免後台灣民眾“兩岸觀”的破與立
http://www.crntt.tw   2025-08-05 00:14:59
7月26日,罷免團體在台北立法院外集會觀看開票結果。(中評社 資料照)
  中評社香港8月5日電(評論員 束沐)由綠營策劃主導的“大罷免”首輪投票7月26日舉行,國民黨守住了全部24席區域立委、民眾黨守住新竹市長。近期多份民調顯示,“大罷免”慘敗、颱風救災民怨與美國對台關稅,令民進黨當局陷入內外夾殺困境,賴清德執政聲望重挫。連日來,此次“大罷免”投票結果的意義、影響以及反映出的民意趨向,成為各方面持續熱議的話題。

  雖然罷免與選舉具有性質上的區別,但“大罷免”作為2024選舉“延長賽”、也作為2026選舉“前哨戰”,的確具有指標性意義。而相較島內大多從政黨競合、民意變化、選民動員、民進黨執政表現、“抗中”論述成效等角度解讀“大罷免”投票結果,如果拉長歷史縱深,結合“兩岸關係因素”對歷次島內大型選舉投票不同程度的影響,便可以從三個全新視角,觀察“大罷免”失敗在兩岸關係層面的獨特意義。

  第一,“大罷免”是觀察島內“獨派基本盤”消長的重要指標,投票結果說明,“獨派基本盤”近20年來逐漸萎縮,破除了島內有關台獨民意基礎的虛假敘事和輿論話術。

  毫無疑問,雖然綠營用了各種各樣理由來論證“大罷免”的正當性、必要性,但“大罷免”主軸就是以台獨為核心的“抗中反共”。而受到煽動、蠱惑與動員的支持者,基本可以稱為“獨派基本盤”。相較於島內選民對綠營(民進黨)的支持認同,往往包含利益、身份、政績等客觀現實考量,對台獨意識形態的追隨則完全出於主觀情感和政治立場。因此,“獨派基本盤”和“綠營基本盤”兩者仍有一定區別,前者範圍較小、且包含在後者之中。簡言之,綠營支持者未必是“獨派”,但“獨派”支持者一定屬於綠營。

  近20年來的綠營基本盤曾在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下有所浮動,而“獨派”基本盤,可從歷次涉及台獨主張的大型投票中一窺規模:2008年阿扁發動“入聯公投”時,投同意票人數佔當時全體選民約32%;2018年綠營團體發動“東京奧運正名公投”時,投同意票人數佔當時全體選民約24%;到了此次“大罷免”,投同意票人數佔所在選區全體選民約23%。由此可見,2008年至今,“獨派基本盤”持續萎縮的事實,有力駁斥了島內一些人鼓吹“台獨已是主流民意”、“天然獨世代全面崛起”等謬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