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場反罷免成功,意謂著對“賴政府”投下不信任投票。 |
中評社香港7月 日電(作者 柳金財)民進黨及公民團體所發動大罷免案,歷經年逾耗費無數行政及社會資源,最終在藍白選民危機意識及中間選民覺醒下,進行集體動員。這印證抗中保台路線並非社會主流,普遍民意六成選票反對標籤政治。這場原本為立法院席次之爭的大罷免行動,在賴清德及民進黨黨政、罷團推波助瀾之下,定調為“反共護台”路線,肆意狂打兩岸牌,並將罷免案升高到國安層。這場反罷免成功,意謂著對“賴政府”投下不信任投票;也凸顯台灣社會希望兩岸和平發展。
賴清德總統在團結“國家”十講、大罷免過程中,重申中共為境外敵對勢力,標籤化藍白及主張兩岸交流者為“中共在台協力者”,受統戰及認知作戰影響。尤其更以雜質說試圖污名化藍白聯盟及其政治人物,宣稱只要罷免國民黨立法委員濾除雜質,就能純化台灣社會。民進黨企圖以堆疊兩岸仇恨、敵意助攻大罷免行動,反而造成社會分裂、族群衝突、政黨惡鬥及國家認同分歧。
伴隨著後大罷免時代來臨,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會更趨向激進或溫和、務實呢?若民進黨將罷免失利解讀為對抗式政治操作失效,就可能促使民進黨在兩岸路線與外交戰略,採取更務實溫和策略,以避免兩岸關係激化對立。大罷免後,台灣民間反中情緒降溫,反對抗中的民意居於主流有助於兩岸維持穩定。
首先,“抗中保台”論述及聯美抗中戰略的調整壓力增加。民進黨需要建構更具包容性的表述框架,其兩岸政策路線面臨改弦更張調整壓力,應更務實回應普遍六成民意。若能更加強兩岸交流及合作,盡量減少挑釁性言論,或可恢復部分中間選民的信任,這對未來總統大選回歸藍綠大戰時,可達成選票極大化目標。
大罷免失利後,藍白聯盟更能制衡綠激進冒進兩岸政策。藍白取得過半數,將制約綠營躁進台獨路線及反制性兩岸政策。藍營執政地方與藍白立委可能發揮集體行動,制約綠挑釁、激進且不友善兩岸政策路線。罷免失敗代表抗中保台路線政治操作,其邊際效用遞減。大陸也將評估認知到台灣社會,存在反對激進抗中路線的戰略性支持群體。
其次,大陸對台統戰及兩岸交流政策取向更加堅定。這次大罷免失敗,凸顯藍白及中間選民集體政治動員發揮成效。大陸對台政策立基於兩岸社會本位,強調一代一線(青年世代及基層民眾)。未來將更轉向對中間選民與年輕世代的交流及合作,減少刺激對抗政治言辭,改以拉攏吸納為主,藉以產生磁吸效應及示範效果。罷免失利結果,對兩岸關係不會產生明顯而立即重大突破,但卻印證普遍民意希望兩岸大交流、大合作需要,及表達兩岸對話之和平發展願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