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快評/上海浦東新區行政學院教授胡雲華在《中國評論》月刊9月號發表專文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與兩岸合作前景》,點出了新時代兩岸關係發展的新的觀察點。中國式現代化作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徑,不僅重塑了中國的發展格局,也為兩岸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當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變革的背景下,兩岸通過深化合作,可共同應對挑戰,實現互利共贏。
中國式現代化強調高品質發展、共同富裕與和平發展,這與兩岸經濟互補性高度契合。大陸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龐大的市場與政策支持,台灣則在高端製造、科技創新等領域具有優勢。例如,在半導體、精密機械、綠色能源等產業,兩岸可通過技術協同與市場共享,共同提升全球競爭力。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目標,也為兩岸在環保科技、低碳經濟等新興領域合作開闢空間。
隨著大陸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人工智慧、生物製造、新能源等產業成為重點方向。台灣企業在電子資訊技術、智能製造等領域積累深厚,可通過參與大陸產業鏈升級,實現技術落地與市場拓展。例如,剛剛結束的京台科技論壇上達成的智能醫療、新能源合作項目,表明兩岸在高科技領域的合作已從“互補”邁向“共融”。這種合作不僅助力台灣產業轉型,也為大陸高品質發展注入動能。
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與保護主義抬頭,兩岸需加強機制化合作,降低政治干擾對經濟的影響。中國式現代化注重“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兩岸合作需超越經濟層面,深化人文交流。通過青年創業計畫、文化交流活動等,增強台灣同胞對民族復興的認同感。
總之,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大陸發展的戰略藍圖,更為兩岸合作提供了歷史性機遇。通過聚焦新質生產力、構建機制化合作框架、深化民心相通,兩岸可攜手應對全球變局,共同邁向共同富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