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快評/紐約時報4日以“美台關係緊張中,特朗普或對台灣晶片加徵關稅”為題,報導台美關稅談判情況,及台美關係現狀。該報導指出,隨著美國權衡對台灣主要出口產品半導體徵收破壞性關稅的可能性,對於台灣來說,更大的威脅仍在逼近。
對台灣晶片加徵關稅可能僅是一個方面,特朗普更大的目標是要徹底奪走台積電。特朗普5日接受財經媒體CNBC節目《SQUAWK BOX》專訪時特別提到,台積電預計在美投資3000億美元。今年3月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白宮見特朗普時宣布將在美國投資1650億美元,包括1000億美元新投資,以及稍早承諾的650億美元投資。特朗普後來在多個場合持續幫台積電加碼。
美國對台高關稅及對台積電的搶奪,加上早前華府拒絕賴清德原定在前往拉美途中過境紐約和達拉斯,台美關係轉向愈來愈明顯、愈來愈確定。旅美教授翁履中認為,共和黨政策圈內部對民進黨政府的不信任正持續升高,甚至有美方人士認為“台灣不是失去特朗普,而是從未真正努力過去爭取特朗普”。
特朗普第一任期國務院資深顧問惠頓4日撰文,分析“台灣如何失去特朗普”、與特朗普政府漸行漸遠的原因,包括賴清德在特朗普勝選後未主動致電祝賀、蕭美琴過於親近民主黨體系,以及台灣在價值觀與經濟政策上的選邊傾向,等等。
不管賴當局如何掩飾,台美關係已出現結構性轉變,所謂“史上最好”已成過去。在一些美國媒體、專家、前官員的認知裡,台北與華盛頓之間的關係已然異常緊張。美國已宣布“對等關稅”台灣為20%,高於日韓及歐盟的15%;美國預定下周公布針對半導體及晶片產品的新關稅政策。的確,台灣面對的更大的威脅正在逼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