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黨主席選舉將在18日進行投票。(中評社資料照) |
中評社台北10月7日電(記者 張嘉文)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進入白熱化階段,近日已從原本的路線與理念之爭,迅速演變成黑函四射、謠言滿天飛的內鬥戲碼。從政見會場次爭執,到候選人互揭老底、網路上各種似是而非的訊息不斷擴散,讓人不禁感嘆“果然熟悉的國民黨又回來了!”
國民黨主席10月18日改選,共6人競逐,包括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前彰化縣長卓伯源、立委羅智強、前立委鄭麗文、前國大代表蔡志弘、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等人。目前主要競爭者為郝龍斌和鄭麗文兩人。
這場選戰由於被視為藍營2028共主的台中市長盧秀燕不參加,所以選舉主軸有很大一部分聚焦在,這一任的黨主席如何協助盧秀燕順利帶領國民黨重返執政,另外一部分則是國民黨的路線問題究竟該不該有所改變。
因此,候選人各自主打“世代交替”、“黨務革新”、“兩岸論述”等主題,原本有機會展現理念對話的成熟與厚度。但隨著辯論頻繁舉行,以及從幾份黨員民調顯示鄭麗文領先態勢逐漸確立後,選舉火藥味已愈來愈濃,各種攻訐、流言與陰謀論充斥。
尤其在兩岸論述的路線問題上,目前黨內選舉實務派普遍傾向低調應對,認為此時應避免刺激社會觀感,以免影響2026和2028的大選布局。部分人的想法甚至是,新任主席只要能守成、不添亂,等待盧秀燕明年底卸任市長後出馬,自然能“以摧枯拉朽之姿”重返執政,但如此是完全小看綠營為了維持政權的決心。
尤其,迴避兩岸論述恰恰是國民黨長年困境的根源。在民進黨這十年執政讓兩岸陷入危險境界後,民眾期待看到的是台灣能有另外一種路線選擇,國民黨能否提供明確方向與論述自信就很重要,以網紅館長陳之漢多次赴陸直播,且高喊兩岸同是家人、同胞,但並未削減他在網路上的影響力為例,兩岸論述不僅是藍營的核心資產,更是能否在台灣政治版圖中重新凝聚支持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