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今日頭條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郭至君:兩岸Z世代政治認同的空間可塑性
http://www.crntt.tw   2025-10-06 00:07:26
中評社國際部主任、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郭至君(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0月6日電(記者 尹子)日前,由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評智庫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第十七屆中評青年論壇在港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兩岸青年交流的新機遇”。中評社國際部主任、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郭至君就兩岸Z世代政治認同的特點、局限與可塑性發表了其見解。郭至君指出,Z世代的定義就是出生於1995年之後,在21世紀網路環境中成長的一代人。我們看到,隨著時代發展,他們正逐漸成為兩岸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價值觀、認同感與政治觀點,不僅關係到未來兩岸的互動方向,更將在中長期內影響地區穩定、文化交流乃至兩年融合發展的更多可能性。

  一、兩岸Z世代認同分化的現況

  首先,我們必須誠實地面對現實:兩岸Z世代的政治認同正在朝著越來越有分歧的方向發展。在台灣,Z世代多傾向自我認同為“台灣人”而非“中國人”。根據近年多項民調,這個趨勢在年輕人中尤為明顯。他們成長於民主自由的制度中,對自身文化與生活方式有強烈的歸屬感,雖然某些新生代台灣人在台獨問題上並非那麼激進,但他們對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可能更薄弱。而在大陸,Z世代則普遍對“中國人”身份沒有異議,且對“民族復興”、“國家強盛”、“兩岸統一”有高度認同感。在國家宣傳、教育體系與社交媒體影響下,兩岸Z世代的互動變得越來越少、越來越難,也越來越容易被誤解與敵意取代。

  二、可塑性仍在:變動中的認同空間

  當前,Z世代已成為決定台灣未來政治走向的關鍵力量。台灣年輕人可能對中華民族認同感較低,但隨著科技進步,這一代台灣年輕人有自己的判斷力。事實上,Z世代政治認同雖然已有傾向,但仍具有高度可塑性,這來自幾個關鍵特質:第一,認同尚未穩固。Z世代大多還處在人生的探索期,無論是對自我還是對世界的理解仍在變動中。他們對社會制度、歷史認識與國際局勢的理解,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經驗與更多地瞭解接觸而更新,繼而轉變。第二,兩岸Z世代是網路“原住民”,習慣接觸多元的資訊。兩岸Z世代都是網路世代,他們習慣在社交媒體中接收訊息,表達觀點,雖然環境存在隔閡,但也不是沒有機會突破同溫層。比如小紅書在台灣就有近300萬活躍使用者,如果能透過合適平台進行深入交流與理解,將可能化解偏見與誤解。第三,兩岸Z世代有共用的現代生活與文化語言。儘管政治認同不同,兩岸年輕人在動漫、音樂、影視、遊戲等方面,仍有大量共同語言與興趣。這種“文化上的黏著性”讓情感理解成為可能,政治觀念也因此可能產生柔性轉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