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 自2017年以來香港社交媒體有關歷次極端天氣討論的關注度對比(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
|
圖2 自2017年以來歷次在香港社會掀起較高討論熱度的極端天氣在社交媒體引發的負面情緒總量對比(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
中評社香港10月6日電/9月24日,超強颱風樺加沙在距離香港約120公里的範圍掠過,天文台一度懸掛10號風球。這是香港天文台繼韋帕颱風後今年第二次發出10號風球警告。在全球氣候暖化之下,香港每年面臨的極端天氣增加,不管是超強颱風或極端降雨,對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皆構成愈頻繁的威脅,也對特區政府的防災救災能力提出更嚴峻的考驗。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通過分析香港社交媒體數據後得出結論:特區政府近年來應對極端天氣的表現,在多數市民間所獲得的評價持續改善。不少輿論認為特區政府不管在災前預防、或災後復原上皆較過去有長足進步,樂見特區政府能充分聽取市民意見,不斷提升應對災情的能力,並希望特區政府日後進一步加強極端天氣下的安全教育以及勞工權益保障。
如圖1所示,9月吹襲香港的超強颱風樺加沙,在香港社交媒體所錄得的關注度,僅次於2018年的山竹與2017年的天鴿,足見其巨大威力對香港社會所造成的嚴重威脅。與2022年以前對比,香港近年來遭遇極端天氣的頻率與強度皆有所增加,包括今年來兩個引發天文台發出10號風球的颱風——韋帕與樺加沙,以及7月底至8月中的連場黑色暴雨等。要安然度過每次極端天氣,一方面市民需要提升防災意識及禦災能力,但另一方面也離不開特區政府正確的指揮領導與統籌安排。
由圖2可知,儘管近年來極端天氣對香港社會造成的隱患不斷上升,但其在社交媒體引發的負面情緒總量卻大致呈下降趨勢,反映市民的日常生活並沒有因為風災或雨災的數量增加而大受影響,反而能以比較從容的態度面對日趨頻繁的極端天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