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月(中評社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8月21日電(記者 盧哲)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月近日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在新一輪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的背景下,台灣應堅定不移的選擇背靠祖國,衹有這一條路才是新形勢下化解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建議台資企業應積極把握當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
台灣出口至美國部分產品將在原有關稅基礎上叠加20%“對等關稅”,島內憂慮“20%+N”叠加關稅帶來的影響。李月表示,特朗普此輪關稅政策對台灣經濟產業會造成一定的衝擊。
李月認為,首先,特朗普2.0和1.0相比,加征關稅具有普遍性,一是加稅商品的普遍性,除少數商品目前還存在豁免外,特朗普次輪對所有商品加征關稅;二是加征關稅經濟體的普遍性,對比特朗普1.0主要針對中國加稅,2.0是對所有經濟體加征關稅。然而,雖然徵稅的產品和經濟體具有普遍性,但是根據最新7月底8月初公布的部分最新“對等關稅”來看,各經濟體的加征水平卻存在差異,目前看來大概位於10-40%之間,台灣地區最新公布被加征20%的對等關稅,在此基礎上,2025年8月特朗普在白宮與蘋果CEO共同出席新聞會時宣布,將對所有進入美國的芯片和半導體徵收100%關稅,但不針對在美國建廠的企業。
“如果這一關稅真的落地,將對台灣經濟產業帶來較大衝擊。”李月表示,具體看來:一是對島內輸美企業帶來直接衝擊。從貿易的角度看,2025年1-7月,美國成為台灣地區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出口額同比增長53.5%,達到975億美元,占台灣同期總出口的28.7%。換而言之,台灣約三分之一的出口或將面臨成本的提升。這意味著,從企業的角度看,如果消費者無法承擔關稅成本,低毛利企業將直接面臨入不敷出的困境。根據台灣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的數據,台灣不同產業毛利率不盡相同。加征關稅前,台半導體產業因為競爭優勢毛利率可以達到30%以上,但電子零組件和電子通路等產業僅10%左右,遠低於20%的關稅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