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18日電(特約評論員 一嫻)8月15日,特朗普與普京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的會晤吸引了全球關注。會談結束,普京聲稱“雙方達成某種理解”,特朗普卻強調“沒有協議”。這場“峰會”熱鬧非凡,卻並未改變現實,留下的更多是姿態與疑問。
表面上,雙方圍繞烏克蘭戰事的討論無果而終;但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看,這類大國互動卻足以牽動其他敏感地區的神經。特朗普式的交易外交與美國國內政治的搖擺,對台灣而言,所釋放出的並非安全感,而是被邊緣化的隱憂。
雙普會關於烏克蘭危機的不確定結果,突出了特朗普“交易外交”的不確定性。顯然,這種不確定性也可能在台灣問題上出現。
《華盛頓郵報》就曾指出,有人猜測特朗普可能把台灣當作與中國大陸談判的交換條件。這類聲音雖然多是推測,卻足以說明台灣在美國政治搖擺和特朗普交易外交風格下所面臨的不確定性。若真有人以此邏輯看待台灣問題,那只能是危險的誤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