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題:中國與周邊國家建設供應鏈共同體的基礎及前景 作者:萬佳(武漢),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講師、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後
【摘要】周邊供應鏈共同體是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周邊各國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形成了緊密聯結的供應鏈體系。中國與周邊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分別建立了供應鏈合作的具體機制,各有重點合作領域。在明晰合作現狀的基礎上,從中美大博弈、國內產業升級以及周邊命運共同體三大因素揭示中國與周邊國家供應鏈共同體發展的動力。中國建設周邊供應共同體亦面臨著美國發起多鏈并行、日韓加速供應鏈“去風險化”以及印度藉勢抑華等多重挑戰。長遠來看,推動周邊供應鏈共同體建设,起著增加合作存量、加深利益聯結的關鍵作用。可以期待,在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的總體框架之下,供應鏈共同體將是其中最大的一抹亮色。
近年來,中國與老撾、柬埔寨、緬甸、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蒙古國等中東亞國家,以及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均達成了建設命運共同體的共識。中國與周邊國家間互利共生的經貿關係、貫穿上中下游的供應鏈體系成為了周邊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支撑。而美國發起“關稅戰”、大力推進“印太經濟框架”,企圖推進“去中國化”的供應鏈新體系,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中國周邊國家。因此,明晰新形勢下中國與周邊國家供應鏈建設的合作、歸納其發展動因,研判中國與周邊國家建設供應鏈共同體的挑戰與前景,進而為中國引領區域合作機制、打造覆蓋面更廣的互聯互通網絡提供參考。
一、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供應鏈合作
供應鏈是指以企業的分工為基礎,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所形成的循環流轉體系,為企業間的分工協作關係。①作為周邊外交的重要載體和中介,周邊供應鏈對於實現中國與周邊國家抵禦國際衝突帶來的經濟震蕩、進而共建利益共同體,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國不斷深化同周邊國家的互利共贏和互聯互通,引領區域經濟合作創新升級,推動供應鏈合作取得多項重要進展。
(一)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供應鏈合作
中國和東南亞國家連續多年互為最大貿易夥伴,并達成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以及瀾滄江-湄公河合作(LMC)等多類合作機制。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東盟繼續穩居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進出口1.71萬億元,同比增長7.1%,占中國整體外貿的比重提升到16.6%。目前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已經實質性結束,雙方將在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供應鏈互聯互通等新興領域拓展合作,在標準和規則等領域加強互融互通,共同促進貿易便利化及包容發展。多家外媒在報道中提到,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協議的推進將鞏固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成為支撑跨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的關鍵支柱。在“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對接的框架下,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基建合作領域取得顯著進展,合作項目涵蓋了交通、能源、信息和產業園區等多個領域。例如,中老鐵路、雅萬高鐵,越南小中河水電站、老撾南塔河1號水電站,中越、中緬、中老跨境光纜,泰中羅勇工業園、中馬“兩國雙園”等。這些項目都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與東盟逐漸形成了“東盟向中國出口初級品—從中國進口機械設備(資本密集型)和中間品(技術密集型)—再將消費品(勞動密集型)出口給中國和第三國”的互利共贏“區域循環”模式。②除了與東南亞國家進行的多邊供應鏈機制外,中國還與越南、馬來西亞以及印度尼西亞達成了具有所在國特色的雙邊合作。如中資企業在越南北江、海防等地投資電子零部件和紡織產業鏈;在馬來西亞聚焦於關丹產業園(MCKIP)的鋼鐵和新能源領域;在印尼則是寧德時代等企業投資電動汽車的電池產業鏈。
(二)中國與中亞國家的供應鏈合作
近年來中國與中亞國家的供應鏈合作機制不斷深化,采取多邊框架與雙邊協議的方式雙管齊下,增強區域經濟韌性、保障供應鏈安全,并促進“一帶一路”倡議與中亞國家發展戰略的對接。
中國和中亞國家主要通過上海合作組織(SCO)和中國—中亞峰會達成了一系列的供應鏈機制化合作。上合組織為中國與中亞國家推動供應鏈安全、物流便利化和技術標準協調提供了平台。2022年通過的《上合組織成員國保障供應鏈安全穩定多元化合作聲明》就強調減少貿易壁壘、打造彼此信賴的供應鏈網絡。2023年5月,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五國簽署了《中國—中亞峰會西安宣言》,明確將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構建穩定多元的產業體系。其一是能源與礦產領域。中國從中亞進口石油、天然氣、鈾礦等,并通過合資企業保障供應鏈穩定。其二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領域。中亞是中國通往歐洲的陸路樞紐,“長安號”“渝新歐”等中歐班列過境哈薩克斯坦等國家,運輸電子產品、汽車零部件等貨物。2024年,中歐班列開行超1.9萬列,中亞段占比顯著提升。規劃中的中吉烏鐵路將連接中國新疆、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縮短中亞至中東歐的運輸時間。其三是農業與食品領域。中亞國家的小麥、棉花、牛羊肉等農產品通過綠色通道進入中國市場。其四是製造業領域。奇瑞等中國企業在哈薩克斯坦設立汽車組裝廠;烏茲別克斯坦也積極吸引中國新能源企業投資光伏產業。
(三)中國與南亞國家的供應鏈合作
中國和南亞國家經濟總量占全球五分之一,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也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區。但印度政府出於“南亞是印度的南亞”的門羅主義考量,自身強硬拒絕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同時,還極力阻撓中國與南亞國家合作的機制建設。因此中國與南亞國家的供應鏈合作機制還處於較低水平。
中國-南亞博覽會定期在昆明舉辦,推動中國與各南亞國家的雙邊投資與供應鏈對接,聚焦農產品、製造業和技術合作。中國與南亞國家的重點供應鏈合作領域在製造業與產業園區、能源以及數字經濟等。中國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國設立工業園區,推動紡織、電子等產業本土化生產。其中位於巴北部拉合爾市的海爾-魯巴經濟區是第一個由中國政府和外國政府協議建設的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中國海爾集團和巴當地企業通過投資基礎設施,共同發展關聯企業供應鏈,帶動巴基斯坦的工業化建設。能源供應主要體現在中國參與尼泊爾水電、巴基斯坦煤電項目,保障區域能源供應穩定。數字供應鏈則聚焦與斯里蘭卡合作發展數字基礎設施等。中國與南亞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與互聯互通的供應鏈合作頗具亮點。中巴經濟走廊(CPEC)作為“一帶一路”旗艦項目,多重發力建設公路、港口和能源設施,有效增強巴基斯坦與中國及中亞的物流鏈。據尼泊爾當地媒體報道,吉隆至加德滿都的中尼跨境鐵路地質勘測工作也已進入尾聲。中尼跨境鐵路若順利完工,將大大提升區域供應鏈效率。
二、中國推動周邊供應鏈共同體建設的動因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錯綜複雜,全球供應鏈正面臨重塑,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在此背景下,中國與周邊國家建設供應鏈共同體,其韌性和安全水平直接關係到中國整體經濟的穩定、繁榮和發展。
(一)中美博弈下的先手棋布局
全球供應鏈重塑的底層邏輯,并非完全基於經濟學的原理,而是基於中美競爭態勢下的大國博弈。國際金融危機後,美國出台一系列製造業回流的政策與措施,以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弱化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作用。特朗普政府執政以來,著手重啓“印太戰略”、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者”,并通過加徵關稅、出口管制、科技制裁、金融限制、軍事威懾等手段來遏制中國的發展,使全面競爭的對華政策逐漸成型。
一方面,美國對華戰略競爭領域廣泛且呈長期化態勢,并在供應鏈領域進行“脫鈎斷鏈”。印太經濟框架的概念最早由拜登總統於2021年10月出席東亞峰會時首次提出。印太經濟框架(IPEF)是美國主導在經貿領域聯合制華而產生的新型經濟合作協定,以《美墨加協定》和《美日數字貿易協議》為藍本,圍繞數字經濟、貿易標準和技術流通制定新的規則,限制關鍵技術的流通,進而對供應鏈進行塑造。③美國政府致力於將印太經濟框架打造為在整個印太地區和全球範圍內進行產業鏈、供應鏈調整的一個重要手段。2022年美國發布最新版的《印太戰略》中強調“印太經濟框架旨在促進高標準貿易,管理數字經濟,提高供應鏈彈性和安全性,促進透明、高標準基礎設施投資并建立數字連接”等。④印太經濟框架的一大支柱就是“彈性經濟”(Resilient Economy),旨在制定全新的供應鏈協定,更準更快地預測供應鏈可能出現的中斷情況,包括建立預警系統,消除關鍵礦產供應鏈的瓶頸,提高關鍵領域的可追溯性,這些都“劍指中國”。截至目前,參與印太經濟框架的14個經濟體已經於2023年11月共同簽署“供應鏈協議”。印太經濟框架既推進區域供應鏈的“去中國化”,又推動規則標準領域與中國“脫鈎”,力求在印太地區以技術封鎖、規則圍堵孤立并邊緣化中國。另一方面,美國打造反華小圈子的努力方向之一,是把其所主導的盟友和夥伴關係體系轉化為在國際上排斥中國、孤立中國的經濟陣營,使安全夥伴轉變為反華的經濟夥伴。⑤隨著日本、韓國更緊密地被綁定在美國的反華戰車上,兩國與中國的經濟聯繫受到一定消極影響。因此,推動周邊供應鏈共同體的建設是破解美國欲在中國周邊密織經濟遏制之網的重要先手棋。
(二)國家產業經濟發展的內生需求
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暴發,全球貿易摩擦加劇叠加的雙重不確定性對世界的經濟和產業發展產生重大衝擊,加速了全球供應鏈重構。中國作為全球產業鏈中的一環也受到較大衝擊。隨著改革開放邁入深水區,中國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布局進入到新一輪重構期。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其中提出“鞏固拓展與周邊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共同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行”等內容。⑥中國擁有世界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備的產業鏈體系,各大產業集群幾乎實現了“一站式”生產和供應服務。。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數據,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位,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
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發展離不開產業發展,而產業鏈的延伸、轉型和升級大多需要依托一定的區域,通過密切的區域經濟合作來達成。⑦數據表明,亞太價值鏈作為全球價值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目前生產鏈條最多、參與國家最多、貿易額最大和分工結構最為複雜的區域價值鏈體系。由於中國周邊地區仍以發展中經濟體為主,這些國家存在大量產業轉移的空間和市場擴大的空間,在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領域對裝備製造等有著巨大的需求,這就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和對外產業合作提供了機會。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供應鏈合作有助於中國企業加強全球資源整合利用、提高國際競爭能力。中國企業在與周邊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和貿易合作中處於較高位勢,雙邊合作既能彌補新興經濟體的技術和資本缺口,也有利於推動中國企業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躍升。特別是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簽署落地,由於15個國家之間得以采用相同的原產地規則,將顯著降低供應鏈延展至該區域的成本,有助於產業鏈在區域內部相對穩定而有序轉移。
(三)構築周邊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抓手
周邊地區是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依托區,也是檢驗中國和平發展、“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建設等諸多戰略或政策的試驗區。2023年10月,中國政府發布《新時代中國的周邊外交政策展望》文件,明確提出“周邊是中國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⑧新冠肺炎疫情放大了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隱患,推動世界各國尋求構建更加穩定可靠、互惠互利的供應鏈。
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擴散延伸,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參與到國際分工中,迎來經濟快速發展階段。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供應鏈是一個相互連接的共生區域,共享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在亞洲,東盟和南亞國家工業化進程提速,在吸引國際直接投資、承接加工貿易轉移、融入國際分工合作等方面表現突出,在全球紡織、服裝、家具、電子等出口市場占比不斷提高。長期以來,諸多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企業利用廉價的生產要素進行國際代工,吸收FDI發展加工貿易,從事全球價值鏈中的低端加工、製造、生產和裝配環節,政策上推行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發展戰略。而中國與其具有很強的經濟互補性,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產業合作以及金融合作等產業政策的有機協調,推進多維度供應鏈合作。在《中國製造2025》等戰略的牽引下,加之國內人工智能、神經網絡等先高精尖技術的不斷成熟,中國製造業能有力推動與周邊國家間不同產業、相同產業上下游企業之間分工合作,充分發揮規模經濟效應。近日,中國商務部和越南工貿部也專門簽署了關於加強產供鏈合作的諒解備忘錄,鼓勵兩國企業通過貿易、投資、技術合作等方式加強多領域產供鏈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