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今日頭條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浙江實踐與願景
http://www.crntt.tw   2025-08-16 00:09:56
  中評社╱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浙江實踐與願景 作者:李文藝(杭州),浙江中華文化學院講師;肖文(杭州),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摘要】融合發展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實踐路徑。從兩岸各領域融合到促進同胞心靈契合,融合發展的目標是增進同胞認同。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打造省域現代化先行示範區,浙台兩地有較強互補性,浙江的發展和治理效能對台灣同胞具有吸引力。浙江發揮優勢,在促進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實踐中積纍了經驗。通過循跡溯源和浙江實踐的多個案例,為進一步增進同胞文化認同、國家認同、中華民族認同,提供可借鑒、可參考的方案,打造融合發展的浙江樣本。

  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融合發展是推進國家完全統一的重要實踐途徑,團結台灣同胞,爭取台灣民心,是統一的根本動力。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台灣同胞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①融合發展是增進同胞認同的重要基礎,增進同胞認同是融合發展的基本目標。深化融合發展,增進同胞認同的浙江實踐案例研究,通過循跡溯源,總結探究在融合中提升認同,跨越認同障礙,在實踐中促進心靈契合。

  一、“融合”促“認同”浙江實踐的邏輯進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立足於浙江實際,在對台工作中探索以融合發展之路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牢牢把握在交流交往中增進同胞親情的出發點和反“獨”促統的落腳點,為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奠定了重要的實踐基礎。深化融合發展到增進同胞認同遵循“利益聯結—情感共鳴—價值共識”的螺旋上升機制。②其邏輯進路呈現動態綫性成長規律,同時也涵蓋兩岸交流的各領域、各方面。從經濟融合的基礎到歷史文化的底色、制度創新保障和治理體系優化,指向民族復興和國家統一。

  (一)發展融合是基礎: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溢出效應

  2006年4月,習近平在會見連戰時表示:“為台胞提供許多便利高效的服務,營造良好的投資和工作、生活氛圍。”10月,他再次會見連戰時表示:“為廣大台灣同胞投資創業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③這是從實踐層面探索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著力點和新路徑。兩岸產業鏈深度整合,有著經濟共生演化的邏輯。在兩岸貿易結構中,中間產品貿易長期占8成以上,2024年貿易依存度達42.7%。“利益—命運”共同體關係,為認同轉型提供了重要的經濟物質基礎。2003年1月,習近平在浙江提出“東引台資”戰略,明確要“擴大浙台兩地交流,積極引進台資,為促進祖國統一作出貢獻”。④“北接上海、東引台資”以“長三角一體化”的全局戰略眼光有力推動浙台經貿合作不斷深化,與台企“西進逐夢”風潮相得益彰。截至2023年底,浙江全省纍計批准台資企業11658家,實際利用台資達328億美元。浙江及時出台《浙江省進一步優化提升營商環境 促進浙台經濟融合發展的若干舉措》,浙台兩地同胞在共同參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拓展機遇,推動台灣同胞成為中國式現代化見證者、參與者和受益者。

  (二)社會融合是支撑:以中國式現代化團結爭取同胞

  中國式現代化既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也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兩岸社會融合的良好境界是構築兩岸人民共同的生活家園與精神家園。2005年,習近平對來浙投資的台商說:“我們將共享祖國繁榮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和豐厚利益。”⑤黨的十八大以後,習近平總書記主張“讓廣大台灣同胞特別是基層民衆都能更多享受到兩岸關係發展帶來的好處”。⑥“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⑦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馬英九時強調,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機遇,共享祖國大陸發展進步成果,積極為台灣同胞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讓台灣同胞利益更多、福祉更實、未來更好。構建水乳交融的兩岸命運共同體,使中國式現代化在兩岸同胞交往的實踐中,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目前,在台浙籍人員超過100萬人,在浙台胞親屬超過150萬人,浙江數字化轉型走在全國前列,依法行政能力較強,浙江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契機,體現制度融合驅動台灣同胞同等待遇的實踐路徑。

  (三)情感融合是紐帶:同胞在共同生活體驗中凝聚共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沒有什麼問題不能商量,沒有什麼勢力能把我們分開。”⑧2004年2月9日,他在出席浙江省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新春團拜會時說:“衹要對台胞、台商來浙江投資興業、開展交流合作有利的事,衹要是對兩岸關係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有利的事,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加以推動。”⑨加強文化交流、親情聯結、青年互動,拉近心靈距離,就是始終從維護中華民族利益的大局出發,不斷增強對台工作的主導權,明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總目標和總方向。兩岸融合發展不衹是物理的鑲嵌,應是兩岸在多領域的深度合作和交流,通過政策、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互動,促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事實證明,衹有全方位鼓勵和增強兩岸同胞共同生活體驗,促進價值觀深度交融,才能培育共同的價值體認,以民生“微循環”促進認同“大循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四)認同深化是目標:從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到心靈契合

  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靈溝通。2005年1月19日,浙江省代表團在香港會見台胞時,習近平指出:“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情同手足,不管遇到什麼曲折,兩岸終究是要走在一起的。”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兩岸同胞一家親。2014年9月26日他在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首次提出“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⑪誠然,兩岸融合發展要在融得進、融得深、融得好上下功夫,用台灣同胞聽得到、聽得進、聽得懂的方式講好浙台交往故事,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故事。在共同生活、共同發展、共同參與中,增進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對兩岸共同家園的歸屬感。習總書記指出:“兩岸一家親,都是中國人。”⑫兩岸同屬於中華民族,共同繼承中華文化,浙江同中國大陸其它省份一樣,與台灣地緣相近、文脈相通、經濟相融。2025年調查顯示,89%兩岸青年認同“同屬中華民族”,兩岸文化認同的建構,以文化符號激活集體記憶,形成“文化尋根—價值重構—情感共鳴”的遞進,重塑共同身份。“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理念構建了認同升華的框架、抵制台獨分裂勢力的意識形態操作。

  二、發揮優勢促融合的浙江實踐創新案例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數年,浙江深入貫徹中央的指示,沿著總書記在浙江的足跡,以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為根本遵循,為台灣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共享國家發展機遇、增進國家認同,進行了一系列具有浙江辨識度的實踐創新。結合若干案例,分析總結提煉浙江的基層實踐,助推浙台融合發展,增進同胞認同。

  (一)人文經濟優勢:“兩岸文創助鄉村”傳遞同胞共識

  “兩岸文創助鄉村”行動,是以農文旅融合為突破口,以組建創新項目平台的方式,發揮兩岸文創產業的相對優勢,打造兩岸融合發展“文創+鄉村”特色品牌。舟山兩岸鄉村文創中心作為“兩岸文創助鄉村”行動的重要載體,已聘用近50名來自舟山和台灣兩地的文創人員,共同組建專家團隊,以人為核心、以創新為動力,聯合兩岸青年人才的力量,為運營鄉村旅游提供智慧。同時,智力支撑“三農”人才業務培訓,提升農家致富技能。舟山兩岸鄉村文創中心發揮兩岸不同背景下的創意設計運營優勢,打破兩岸人員合作瓶頸,形成“1+1大於2”的效應。通過推動鄉村文創項目逐一落地,打造貫通創意、策劃、生產、營銷等整體性合作的樞紐。依托兩岸人才融合共創,將舟山海洋資源和山海文化記憶的元素加以提煉,用文創產品傳達出來。“舟游列島”八音盒、“星辰大海”絲巾及文具套裝等文創產品匯聚了傳統與現代元素,展示了兩岸同胞對海洋文化傳承的共識。  

  “兩岸文創助鄉村”的品牌跳出舟山,在浙江得到推廣和深化。鄞州區以“引才”帶動“育才”,創立台青逐夢社區,台灣青年與本地青年攜手開展助農電商直播等互動活動。寧海以海峽兩岸鄉村振興論壇為抓手,為共謀融合發展搭建了新平台。兩岸行業內人士和台胞台屬台青實地走訪,共同研討涵蓋基層治理、鄉村藝術、民宿發展、文化共建、城鄉融合等時代命題,融通文創藝術與鄉村旅游,項目路演吸引當地銀行提供意向性綜合授信額度5億元人民幣資金。

  (二)產業互補優勢:以項目建設促兩岸企業協作

  2022年5月,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出台《國務院台辦關於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若干措施》,重要措施之一是支持紹興市創建海峽兩岸(紹興)數字產業合作區。該合作區構建“一區兩園”總體布局,重點規劃“加快培育發展數字光電新興產業”“積極打造高端智能裝備產業鏈”“推進優勢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等。合作區內總投資80億元的台灣數字產業項目已投產運行。浙江深入實施數字經濟提質增效,力促科教研一體推進海峽兩岸(紹興)數字產業合作區。數字產業合作區以平台項目為依托,促進要素開放共享。衆所周知,台灣在電子、芯片、數字產業等領域具有比較優勢,紹興適應新一輪產業迭代升級需求,著力打造大灣區數字經濟新高地。紹台兩地充分發揮互補作用,拓展兩地企業合作的新領域,促進在浙台企與紹興深度對接,依托平台項目與紹興既有產業系統接軌。

  浙江以“在浙台商就是浙商”的理念,開展“台企大走訪大服務”,幫助台企解決生產經營、融資貸款、增資擴產等具體問題。浙台產業聯盟促成台企與浙江省的國企和優質民企對接,幫助台企更好拓展內銷市場。浙江堅持以科技創新賦能台企轉型升級,支持符合條件的台企納入專精特新及高新技術企業,推動台企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設立若干個台商中小微科技產業園,落實台胞台青應享盡享人才政策,做好中小台企留浙發展工作。

  (三)數字治理優勢:“浙裡台融”打造參與式營商環境

  “浙裡台融”是為在浙台胞台企專屬打造的“一站式”惠台政策辦理數字服務平台,依托“浙裡辦”和浙江政務服務網,幫助在浙台胞台企融入在地生活,以“數字”賦能兩岸融合。“浙裡台融”通過“我要政策”“我要辦事”“我要資訊”三大功能模塊構建數字服務平台,提供便捷的在綫服務,盡享浙江數字化改革成果,重點覆蓋台胞亟待瞭解的涉台資訊。

  浙江數字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數字化治理改革,落實惠台利民政策措施,實現服務事項“一網通辦”,有效改善營商環境。“個性化”是浙台融合數字治理的特色。“浙裡台融”以向下沉、大衆化的普惠理念,針對浙台融合發展中的重點人群,注重通過服務增進認同的實效。專設老年人“關懷版”,且針對青年人推出“個性化”跨平台治理服務。“浙裡台融”平台既專門針對台胞,同時實現台胞與大陸身份居民無差別使用“浙裡辦”數字化大平台,與大陸同胞一樣可操作人臉識別等便捷服務,實現兩岸生活無縫銜接。“一站式”惠台政策辦理網絡平台整合現有數字化建設成果,務求實效,綫上綫下融合。借力數字化改革,浙台融合的務實舉措吸引更多台胞融入“浙裡”生活。

  (四)政策平台優勢:“浙江台灣合作周”融入國家總體戰略

  浙江·台灣合作周是國務院台辦與浙江省政府共同主辦的重要涉台經貿活動。自2013年以來,已舉辦12屆,成為具有浙江辨識度的兩岸經貿交流合作品牌。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經貿環境衝擊,“合作周”活動以實實在在的項目落地見證了浙台經貿成效。從引進培育到轉型扎根,從創業創新到數字賦能,台商台企在浙江的發展動能強勁,為浙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經濟合作是兩岸融合發展的堅實基礎,中國大陸的發展進步,始終是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浙江支持台商台企參與省域經濟發展,先後制訂出台服務台商台企“七大舉措”、“五項措施”和“台企穩進提質十項舉措”等,為台企紓困解難。浙江深入開展科技賦能,全省100餘家台企獲評高新技術企業稱號,培育專精特新台企10餘家。從搭建平台、項目對接,到支持台商台企參與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浙台“同心圓”在持續擴大,台企反哺浙江共富建設。敏實集團、旺旺集團等台企主動加快對接步伐,對浙江山區26縣開展投資布局,簽訂多個合作項目,總投資35億元人民幣。⑬浙江·台灣合作周不僅是引資平台,更是做好對台工作的調研交流平台,以此為契機,浙江在人才引進、用地用能、融資貸款、權益保障以及台胞生活、就學、就業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政策保障。

  三、“深化融合發展增進同胞認同”在實踐中的阻滯

  為瞭解台灣青年對政策落實的感受,客觀評估台灣青年融入大陸社會、參與中國式現代化,特別是在深化融合的過程中增進國家、民族和統一認同的情況,通過深度訪談在浙江創業、就業的,超50位的台胞(45歲以下青年台胞占一半以上),圍繞“兩岸融合發展”與“國家民族認同”的相關性,呈現四種基本類型:一是事業成功、生活安定,共同目標增加;二是創業就業效果雖較好,認同轉型不明顯;三是雖發展遭遇各種困難,但是對大陸的發展有信心,對兩岸統一有期待;四是因在大陸發展不如意而導致認同轉向,負面感受固化。據此發現,台青、台胞創業就業成效與增進認同并非完全呈正相關性,結合經濟社會文化等融合實踐效果,從“融合發展”到“增進認同”尚存在阻滯,有進一步改進和提升的空間。

  (一)政策落實過程中部門協同機制的堵點

  台胞融入大陸社會還存在障礙,融合發展具體措施落地見效的“最後一公里”還不盡如人意,存在機制運行漏洞或隱性壁壘。主要表現在:一是台灣青年對大陸的治理模式理解不深,對政策運行機制不够明白;二是台灣青年仍面臨“陌生人困境”,對在大陸立足的機會均等更為期待;三是惠台政策落實過程中,惠及青年同胞的政策頗豐,但落地時心靈關懷仍不够,台青幹事創業中克服困難的決心也有待提升;四是台胞赴大陸就業、創業的渠道還不够通暢,地區與地區間信息不對稱仍存在。上述問題或多或少都與相關部門聯動協調機制不暢和績效評估缺失、部門協同機制存在堵點有關。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